第一百九十节 魏无暇的智计(2 / 3)

作品:《这个异界需要革命

刘知易点点头,东郡靠海,人口集中在入海口广阔的平原地区,沿着海岸线往北,只需要三千里就能抵达大夏王朝最富庶的江南郡。岭南西郡,从金川城出发,距离中原最近的通道,要通过太平沟进入楚郡,这一路虽然也是三四千里,但楚郡完全无法与江南郡相比,而且这一路也远远无法跟便捷的海陆相比。相当于广东和云南的天然的劣势,非人力能够弥补。虽然岭东郡也受限于人口稀少的缺陷,但在技术水平上,却远超岭西郡。

郡主又问:“你可知道岭南东郡与西郡不睦,与王府貌合神离?”

刘知易点点头,听过这个传闻,到了岭南,感受更加强烈。岭东郡人口集中在东部沿海,岭西郡人口集中在金川城周边。两个统治中心,一个在金川江上游,一个在金川江下游,一头一尾相隔万里,尽管一水相连,却很难紧密联系在一起。岭西郡的商船顺流而下的多,岭东郡的船逆流而上的少,许多货船,满载货物输送到岭东郡后,船就可以卖掉了。因为逆流拉纤上万里,根本不划算。这种天然的地缘纽带,也不是人力可以扭转的。可是一水相连,相互隔绝到这种程度,也有些蹊跷。

郡主再问:“你可知道,金川之乱以前,岭南东郡才是岭南中心。一千万岭南人,八百万在东郡。西郡南蛮遍地,蛮夏杂居,民风凶悍,对岭南王府十分仇视。东郡豪族世家,对岭南王府更加亲近。”

岭东郡靠近大海,便于开发,文武皇帝两朝,对岭南开发相对重视。岭南是岭南王祖上领兵开拓,岭南旧族许多出自岭南王帐下,对旧主心怀感恩,文武皇帝对岭南王家族不公之时,东郡豪族世家多为王府抱不平。西郡则是岭南王当年打击的重点,依靠武力降服的蛮族,更多是心怀畏惧,内心不服。

郡主叹道:“你可知这一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刘知易当然知道:“金川之乱。”

郡主摇头:“准确的说,是太平沟修成之后。”

太平沟是一条运河,后来成为分割岭南东西两郡的界限,怎么看这条河的修建,对岭南两郡都有好处。他不太明白,这条河与东郡越来越远离岭南王府有什么关系。

不由问道:“这是为何?”

金川郡主道:“当年开挖太平沟,本为军事。可征发民力巨大,当时徐谦当权,坚决反对挖掘太平沟。幸好武帝英明神武,坚定支持我父。后来太平沟成,岭南平定。那年,魏无暇高中状元,重塑兵家,成就宗师。势头一时无两,强势入主兵部。事后叙功,徐谦坚决反对在岭南置节度使,设置东西两大边郡。我兄当时抬棺还朝,以开疆拓土之功,与魏无暇联合,力压徐谦一党,成功让桓帝顺应武帝遗命,开设岭南两郡,设置东西节度使。然后岭南王帐下两大猛将,先锋裴骏与中军都督司马亮分为两大节度使,永镇岭南。两位部下受封,主将没有不封的道理。你可知当时为了岭南军功封赏,魏无暇和徐谦各持何种态度?”

这种朝堂秘闻,不入史书,刘知易无从得知,摇了摇头。

金川郡主道:“当时徐谦认为,岭南王立下不世之功,自然该赏。封王都不足以酬功,奏请为岭南王加九锡。哼哼!”

说到这里,郡主冷笑一声。加九锡,位尊到极致了。是历来篡位者毕竟过程,加九锡,出行用天子仪仗。但实际好处没多少,反而让人非议,遭人排挤。岭南王加九锡,地位一下子就超过八国柱,不管岭南王做什么,都会成为旧权贵的眼中钉。徐谦出这样的主意,简直是捧杀,用心险恶。

金川郡主又道:“当时魏无暇坚决反对,我兄长坚辞不受。最后魏无暇建议,将太平沟两岸作为岭南王封地。有王爵,有封地,名实兼顾。说服了桓帝。”

刘知易点点头,太平沟两岸封地虽然小,但很重要,卡着运河,吃不尽的好处。封地狭小,不可能繁衍多少人口,还不会被猜忌,确实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金川郡主问:“如果你是宰相,你会如何决断?”

岭南王当时立下大功,且手握雄兵,按照功劳,把整个岭南封给他都不为过,可一旦如此,岭南王就成了新的诸侯,且跟中原八郡不同,岭南远离夏京,及其容易成为割据势力。对朝廷威胁很大。所以岭南可以分成两郡,设置两个节度使辖区,但不能封给岭南王。可部下封为节度使,岭南王又不能不赏,封太平沟这种狭长、富庶的地方确实很合适。魏无暇不亏能够斗倒徐谦,权倾朝野,考虑的确实很周全。站在朝廷和岭南王的角度,都能够接受。

刘知易道:“是我的话。坚决不会开设岭南边郡的,岭南必须朝廷直辖。开发岭南,成为另一个中原。太平沟封给王爷倒是无可厚非。”

金川郡主摇头:“文武两代皇帝,就是这么做的。岭南太远,岭南官员与地方豪族勾结,欺压蛮族,朝廷无暇顾及,乃至酿成金川之乱。开设边郡,是武帝临终前深思熟虑的遗命。非此不能保岭南安定。”

刘知易点头,其实也有道理。大夏王朝本就不是一个纯粹郡县制的帝国,北方本就有边郡,而且很好的制衡了中原八郡,又抵御了北方狄人。岭南也是如此,如果不设边郡,谁敢保证南蛮参与不会卷土重来。开设边郡之后,岭南再无大乱,也证明了武帝的英明。

金川郡主又道:“你可看出魏无暇支持加封太平沟封地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