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瀚海唐儿归 / 章节正文阅读

第825章 毕其功于一役(2 / 2)

作品:《瀚海唐儿归

“大王,大同侯传来急报,战棹指挥使赵匡胤,副指挥使陈诲率水军横海镇一万六千官兵并一万八千水手,战船三百艘,已经抵达宣州港,并做好了南下的准备。

濮阳侯也遣快船随横海镇到达,言今年信风较晚,故而四月初不能启行,今信风已至,五月末,先锋必至江华湾。”

大同侯是折德愿,濮阳侯则是赵延进,慕容信长闻言大喜,“香孩儿和六弟能在五月齐至,海上某就无忧了。

传令下去,收兵三日,大飨士卒,命各军收回铁甲做战前之准备,若是三日后,高丽人还是不北上,那咱们就水陆并进,去找他们!”

说完,慕容信长对身边的王朴和韩匡图说道:“战殁平壤城下之民夫,按甲兵的待遇给抚恤,伤者全力医治!”

五月十七,平壤平原,王昭终于凑齐了北上解围的大军。

此战高丽出动相当于常备军的正兵一万,辅兵基本只能当民夫用的州县郡兵三万,各豪族部曲两万,其中约有一千五百武班,开京禁兵一万。

一共七万大军,其中马军一万,甲马一千五百,步军六万,带甲接近三万。

但其中有铁甲,也就是挂甲的是有一万五千,其余都是相对劣质,被称短甲的古板甲和其他劣质皮甲等。

板甲,这玩意,实际上是个天坑,因为它不像是扎甲和布面铁甲这样,可以让未被命中其他区域卸力,板甲完全只能硬抗。

这就导致板甲要想防御力高,就只有一个选项,那就是用极强、极精良的材料来打造。

而在冶炼技术不足的时代,根本没法冶炼出这样的铁。

这些用熟铁及低碳钢敲出来的一大块板甲,防御力可能还比不上后世的铁锅。

想想你顶个劣质铁锅在胸前,然后别人一箭射来会发生什么?自然是一箭毙命咯。

所以,高丽人虽然有三万带甲,但他们的甲与慕容信长的六成铁扎甲、环锁铠,两成多布面铁甲再,混搭其他轻甲的甲兵,完全就不是一个档次。

除了这勉强算七万,加上四五万民夫,但号称三十万的马步大军以外。

王昭还调动了一支七千余人的水军,共计战船近二百艘一同北上。

别看这支水军人少,战船也小,但反而是王昭比较看重的兵力,因为王昭的祖上,其实就是江华湾的土豪,是靠跑海贸和出海捕鱼起家的。

因此王家手里,捏着半岛最强的水军,王建立国之后,这支家族水军就成了高丽朝廷的水军。

王昭不认为吐谷浑这样的草原部族会有多少水军在,就是昔日的契丹辽国,也没多少水军。

因此他向水军指挥使康承训下达了命令,如果平壤解围顺利,水军就要从平壤东南的南浦登陆,从侧面汇合平壤守军,穿插到辽军侧翼进攻,扩大战果。

如果平壤打成了胶着状态,那么康承训就要率水军继续北上,到宣州一带登陆,利用还没被辽军杀光的当地豪族,袭击辽军的补给线,迫使辽军后撤。

。。。。

平壤平原,这是大同江在平壤城周围,汇合支流南江、载宁江等支流冲积出来的平原,在朝鲜半岛来说,是相对广阔的大平原。

历史上李氏朝鲜时期,光是平壤平原,就能开垦出大约一百万亩土地。

这种大平原上有完美灌溉条件的土地,可不是山坡和山谷中的田地能比的,这里的一百万亩基本都是上田,产量相对要高很多。

哪怕到了后世,在只能闭关锁国的情况下,平壤平原的百姓也是三将军治下过的最好的朝鲜百姓,没有之一。

就算在此时,平壤平原也被开垦出了很多农田,算得上是高丽大王家,掌握的最肥美土地之一。

王昭以开国名将,大匡,检校尚书右仆射,上将军姜弓珍,任行营副都统使兼行营兵马使。

另一位开国名将庾黔弼的长子庾兢为先锋军兵马使。

义城豪族同样是开国功臣的洪涛之子洪顺,后百济降臣朴英规为左右兵马使。

大军迤逦十余里,分前中后三军,每军分十余队,每队出百余人着甲护卫。

万余马军分十部,分别为大军提供前出侦查、遮蔽行踪、护卫两翼等功能。

同时,慈悲岭上的皇甫兆收到大军北上的消息,也主动引兵到山下背靠山林列阵,前锋甚至游弋到了距离慕容信长大军不足五里的地方。

这一切,都是在防备慕容信长突然派出骑兵突袭,在平壤平原这种宽阔地带,北方铁骑的威力可以被放到了最大,王昭还是有些担心的。

慕容信长这边,诸将也有请命上前突袭的,慕容彦超甚至大声喊道:“贼虏自以为对应得当,实则太过于依赖马军护卫。

观其马军强弱,远不如昔日契丹皮室军,若大王命末将出击,只需三千骑就能击溃敌部马军,趁而掩杀突袭大破之!”

慕容彦超这么肯定,是因为他刚才已经亲率五十余骑与高丽骑兵缠斗过了。

结果战绩自然是压倒性的,所以他才觉得可以只用三千骑,就能大破高丽万余骑兵。

慕容彦超一发言,周围军将都怕战功都被他给夺去,纷纷也开口请战。

慕容信长笑着摆了摆手,“彼辈虽然力弱不堪冲杀,但熟悉山川地理,咱们只击溃其马军大部和前部先锋,并非上策。

这些人野战、浪战不行,若是分散各处和固守坚城,害处甚大,不如放他们到平壤城下,聚而歼之。”

这就是慕容信长最真实的想法,他不准备和这些高丽人来个大半年的拉锯战,也不想围住开京坚城去攻打,他想的是毕其功于一役,直接逮住王昭,全歼高丽大军。

这都五月了,如果打的快一点,或许还能抢种一点粮食。

打的快,开京、水州(水原)等大城市的官仓中粮食,也不用在攻坚战中被白白消耗。

而且,慕容信长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水军!

。。。。

通海港,赵匡胤赤裸着上身仅着短裤,与水军士兵们一起站在一艘只能容纳十余人的小船上,正在大声呼叫。

随着大船上红旗挥动,这些小船上的水手猛然划动船只,小船离弦之箭一般的窜了出去。

船上的士兵,手里都拿着一根与抄网差不多的武器,两船相交之时,谁将对面船上的士兵网住头部拉到水里就算赢。

一时间鼓声雷动,落水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

横海镇算得上是张周最精锐的水军了,饶是赵匡胤练习了许久,还是很快就被网住拖入了海水中。

不过赵匡胤一点也不气恼,反而高兴异常,演习完毕之后,陈诲擂鼓,赵匡胤亲手发下赏赐,为最后一位独立于小船上的士兵重奖十贯,其余二三四乃至前十都有奖励。

不过今天,除了陈诲也在以外,折德愿也在,他看着赵匡胤满意的点了点头。

“汝兄长怕你不适应海东的气候,还专门托某给你带来了药材,不过看来你赵大郎果然英雄了得,用不着这些东西了。”

折德愿虽然比赵匡胤大了五六岁,但在历史上两人的身份可是差距极大的。

可是在这个时空,折德愿作为皇帝的义四子,常年镇守大同府,现在又持节镇守漠北,还娶了皇室近宗女,身份可比赵匡胤高得多。

赵匡胤的兄长五岁就夭折,他基本就是家中长子,父母一般也以大哥儿称呼他。

且如今他赵匡胤也是统帅两万大军的高级将领,还有伯爵爵位,能让他心服口服巴不得认兄长的,只有对他有授业、提拔之恩的慕容信长了。

赵匡胤对着折德愿把手一拱,有些感慨的说道:“弟军务繁忙,到了海东之后尚未去拜见兄长,想来真是有些不当,还请折家兄长替某向信长哥哥告罪一声。”

折德愿摆了摆手,呵呵笑着说道:“郡王所想的是什么事,你又不是不知道,只要能在战场上帮助他,比拜见一百次都好。”

赵匡胤这么一听,就知道折德愿此来,肯定是要有任务了,当下一抱拳,“兄长请说,某麾下两万健儿早就准备好了。”

“好!”折德愿拉着赵匡胤的手,径直往他的指挥舱走去。

“郡王收到了开京来的密报,高丽水军以康承训为指挥使,约有一万五千人自江华湾北上,预计很快就要到达南浦港周围。

郡王命你立刻点起兵马,先败高丽水军,随后长驱直入,奔袭江华湾,某家的一万步骑也会跟你们一起行动。”

赵匡胤看了看地图,忍不住喜上眉梢,有了这情报,只要灭了高丽水军,就能在陆上大战结束前进入开京,这可是灭国的首功。

而且折德愿说的没错,这是最好报答慕容信长的机会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