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3(1 / 2)

作品:《清和(晋江5.5万收藏)

“公等都是深明大义之人,一心为国。孤已秉承太祖高皇帝遗训靖难进京,当下以捉拿奸臣为要,其他可再议。”

随即,燕王令人取出拟好的奸臣名单,交给在场众人传阅。

被列入奸臣名单的共有五十余人,左班文臣共二十九人。

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文学博士方孝孺赫然在列。另有礼部尚书陈迪,刑部侍郎暴昭等,但凡曾被朱棣拉黑过的,一个也没落下。

虽有道衍从北平来信,称方孝孺学问不凡,虽声名有堕,仍受士林推崇,万万不可杀。

大和尚开口,朱棣自然不会不给面子,不杀他,却不妨碍将其列上奸臣名单,再泼几瓢脏水。

造反期间,朱棣没少挨骂,大部分檄文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怎么着也得出了口气。

负责草拟并抄录这份名单的正是待诏解缙。

由于历史发生一点点误差,攻破南京城门的日期稍有提前,解大才子没来得及夜奔,但在燕王入城后,却同胡靖等人第一批出迎,给朱棣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名单末尾写明,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绑缚奸臣,各有赏赐。

文武升官,军吏升级,庶民给钱。

最后一条是在孟清和的的建议之下加上去的,草拟告示的解缙很不以为然,区区一个武官竟在此指手画脚?思及自己新投燕王,立足未稳,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燕王攻下内城之后,发布了捉拿奸臣的告示,并没进皇宫,反而带兵进驻龙江,下令不得扰民。

很多人看不明白燕王此举的意图,看明白的却闭口不语。

燕王以退为进,单看天子如何选择。

生还是死,全在一念之间。

翌日,天刚明,皇宫突然起火,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朱棣闻听消息,立刻赶往皇宫,至东华门时,火已扑灭。

满面乌黑的守军跪在朱棣马前,“禀殿下,火自奉天殿起,卑职赶到时,天子,皇后及太子均已葬身火海。”

听到消息的魏国公徐辉祖长叹一声,跪在徐达的神位前久久不起,直到深夜。

寺庙道观的钟声又一次在京城内外响起,向天下宣称,建文皇帝已然大行。

站在奉天门前,孟清和心中有个疑问,建文帝真死了吗?

目光转向负手而立的燕王,慢慢垂下了双眸。

钟声已响,穿着龙袍的尸体也已找到。无论朱允炆是不是还活着,大明的建文皇帝,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继承人,都已经死了。

第一百零一章暗潮

建文帝驾崩,不管真崩还是假崩,皇宫都需要一个新主人。

国不可一日无君,天下不可一日无主。

建文四年六月丙寅,群臣上表,叩请燕王入奉天殿,祭祀太庙,继皇帝位。

“为宗社民生,天下岂可一日无君?殿下奉高皇帝遗训,靖难扫除奸臣,功在千秋,当正天位,承太祖万世洪业!”

靖难清君侧的旗帜早被高高挂起,周公辅政的口号也被扔到一边。

皇帝人选中,群臣无一例外的忽略了建文帝的儿子。

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少主容易被奸臣蒙蔽,建文帝就是前车之鉴!燕王殿下是太祖高皇帝嫡子,文韬武略,天生圣人,绝对是皇位的最佳继承人。

文臣的一张口,一支笔,骂人时像锋利的刀子,反过来却能使人通体舒泰。

解缙,胡靖等人笔下生花,劝进的文章一篇接着一篇。不单呈送到燕王面前,还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广发民间,推动强大的舆论攻势,证明燕王继位是顺应民心,是大势所趋,是国家的必须。

舆论已成,文臣再上表,燕王仍不应,并言:“孤为国家社稷,起兵清君侧,不意少主不亮孤心,自绝于天。孤甚愧,伤矣。天子之位当择德才兼备者。孤才疏,岂敢负荷。”

简言之,他起兵造反是为皇帝好,结果皇帝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自焚死了。他很羞愧,万分的伤心。没心思当皇帝。皇帝谁当,另选吧。

话说得漂亮,姿态也很诚恳,但能当真吗?谁当真谁是傻子。

文臣劝道:“殿下,您就是德才兼备之人,天下还有谁比您更有才?”

燕王摆手,“孤才疏,很是才疏。”

文臣再劝:“殿下,您乃高皇帝嫡嗣,您不负鼎谁来负?”

燕王仍摆手,谁来负他管不着,总之,他不负!

文臣急了,殿下,谦虚两次就行了吧?快点继位,咱们也好恢复生产,重新开工,建设国家不是?

燕王不语,沉默,坚持顽固不化。

文臣没辙了。

天下人都知道燕王起兵就是奔着皇位来的,如今建文帝崩了,登上九五的道路扫清了,他却突然撂挑子,把到手的果实扔出去,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

朱棣想当皇帝,一直都想。

朱标死后,洪武帝选了孙子继承大统,朱棣很不服气。

凭什么?

论才干资历,论对国家的贡献,朱允炆哪一点比得上自己?

一个黄口小儿,成日里只晓得同书生为伍,之乎者也,能处理好国家大事?

朱棣心中的火苗一直在烧,加上道衍在一边煽风,建文帝不停递柴,火越烧越旺,一路从河北烧到江苏,烧进南京,阻拦朱棣的所有一切都被烧成了灰烬。

最后,建文帝的执政生涯也在大火中彻底结束。

朱棣辛勤诚恳的造了四年反,为的就是奉天殿中的那张宝座,如今万事俱备,抬腿坐上去就万事大吉,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完全可以继位,改年号,宣布从今天开始老子就是皇帝,天下都是老子的。跟老子一起靖难的厚赏,和老子作对的一刀咔嚓,新皇帝新气象,这就是老子的风格!

要是真这么个干了,他就不是朱棣,也不会是将大明的国势推向顶峰,震慑海外的永乐大帝了。

大家都知道朱棣是在端着,如何才能架起让他满意的梯子,就是没能找对路。

文臣三次上表,朱棣皆不应,最后,连面都不见了。

站在朱棣的大营前,文臣想哭。当真是没办法了,总不能捆着朱棣推上皇位吧?再说他们也没那能耐啊!

武将们冷眼看着文臣们蹦跶,很是沉得住气。

直到文臣折腾了几个来回,燕王仍是不为所动,才联合勋贵一同上表劝进。奏疏内容很直白,也很实际,主题思想只有一个,殿下是皇位的当然继承人,除了殿下,无人能继承皇位。大家是粗人,只认殿下!便是建文帝活过来也哪凉快哪玩去吧!

最后一句话才是关键,也真正骚到了朱棣的痒处。

当然,奏疏上不会写得这么直白,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意思却十分清楚。

武将和勋贵对燕王殿下情比金坚,义比海深。

殿下,您就顺应大家的心愿,继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