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7(2 / 4)

作品:《清和(晋江5.5万收藏)

听到张辅的话,孟清和不免咂舌。再看朱能等人先是皱眉,随即恍然,进而跃跃欲试的表情,孟清和不自觉的挠头。

莫非,继永乐帝北巡,神机营的出现也将提前?

以明朝的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组织一支“现代化”的热武器部队并非不可能。

毕竟,大明朝的皇帝可不会下令将军队中的火铳换成弓箭,还要悄悄的来,“勿使之觉”。能做出这样脑缺事的,除了半瓢,也只有半瓢。

看着朱能张辅等人讨论的势头,孟清和很想提醒一句,有了火雷的启发,开花弹的制造应当不会太困难。当下应该关注的,是火炮的攻坚。

没有稳定性强的炮膛,炮弹再犀利也是白搭。

为了弥补制铁工艺的不纯熟,也为了加强火炮的稳定性,明初的火炮大多都是矮敦胖,个顶个的憨厚壮实。哪怕是道衍组织地下兵工厂造出的虎蹲炮,在工艺上也比不上戚继光时代。

要想增加火器的威力,就要先加强火炮和火铳的稳定性。如此,改进炼铁工作,加强锻造技术就是重中之重。

想到这里,孟清和再次挠头。

他不是工科出身,脑子里的存货大多来自非学术渠道,很多还很不靠谱。这就像是知道历史的大致方向,却无法精准说出每个阶段发生的主要事件一样。

所以,要想实现火器的技术革命,需要更专业的人才。

兵仗局,军器局,各地杂造局,肯定有不少技艺娴熟的工匠。据闻工部左侍郎对冶炼一途很有研究,或许,可以讨教一下?

摇摇头,他出面不合适。之前一场嘴仗,几乎得罪了满朝文臣,敢向六部官员递帖子,绝对是摔回脸上的下场。

目光转向向永乐帝汇报工作的朱高煦,再瞄一眼被召过去的朱高燧。

这两位倒能试一试。

论起最合适的人选,其实还是朱高炽。在永乐帝的三个儿子里,属他和文臣的关系铁。

孟清和皱了一下眉,以目前情况来看,请他帮忙可不是个好主意。

“兴宁伯,天子召见。”

郑和走过来,打断了孟清和的思绪。

收敛心神,他果真是喜欢七想八想,八字一撇还没画出去,直接就想着捺该往哪里画了。

但是,既然打定主意要搭郑和下西洋的顺风船,有可能的话,还要去美洲溜达一圈,加强舰队的炮火威力势在必行。

谁知道远洋途中会遇上什么?

未雨绸缪,从最坏的方向考虑,不说做好完全的准备,照顾到大部分细节总是可以的。

如果能先一步登上美洲大陆,说不定历史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小冰河时期,绚烂文明之后的文化倒退还会出现吗?

孟清和不知道。但他愿意为此努力一回。

历史将他送到这个时代,从一只小虾米奋斗到长出了螯钳,不挥舞几下,实在是说不过去。夹不到人,夹几下空气,听几声响也是好的。

跟着郑和走到永乐帝跟前,孟清和纳头便拜。

“臣拜见陛下。”

“起来。”

朱棣的心情很好,笑入眼底,红光满面。

“朕听高煦说了,兴宁伯一心为国,再立大功,朕心甚慰。”

“陛下夸赞,臣不敢当。臣只是尽了本分,大功当归高阳郡王和三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