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9(1 / 2)

作品:《清和(晋江5.5万收藏)

头,开玩笑,没有两个兄长分担压力,下去等着被收拾吗?

朱棣举着鞭子,虎目圆瞪,呼呼喘—粗气。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老虎不发威,当他改吃素。

熊孩子,欠收拾!抽一顿才会老实!

“给朕老实听着,不必三日后,明日你就回开原!听清楚没有?”

“……”

“说话!”

“……听清楚了……”

形势比人强,朱高燧再不甘,也只能老实点头。老爹的鞭子可不是吃素的,无数次的挨揍经验告诉他,不听话,下场一定不会好,百分百被老爹收拾得金光灿烂,瑞气千条。

朱高燧老实爬下朱棣,低头认错,麻溜出宫,准备归藩。

朱棣活动了筋骨,神清气爽。收起鞭子,走回案后,翻开通政使司送上的奏疏,重新开始办公。

之前,通政使司只拣要事封存送到御前,一些被认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概直接发往六科。偶然得知情况,永乐帝立即将通政使司参议贺银召到御前,一顿痛骂。

人是他越级提拔的,就这么给他办事?

“朕主天下,当知民情,虽微细不敢忽。盖上知民情则泰,不知则否。自古以昏君不知民而亡国者少乎?民饥馁,却言何不食肉糜!尔欲朕效之乎?民无小事,尔以何判,竟直送六科,不报于朕?”

话音未落,贺银已出了一身冷汗,跪地请罪不止。

“臣有罪,定当改过!”

永乐帝斥责了贺银,并未罢免他的官职。自此,通政使司封存各地奏疏时,再不敢擅做评判,妄自徇私。

先是司礼监换了掌印太监,紧接着是贺参议吃了挂落,朝臣很快意识到,天子分明是借此敲打六部六科和文渊阁!讲人情走关系,私底下如何,天子不计较,敢在国家大事上玩这套,休怪朕不讲情面!

建文旧臣不必说,洪武老臣,靖难功臣,全无例外,一旦坐事,照贬不误。

北边正缺人,朝廷发兵攻打安南也缺少运力伙夫,想上山下乡,体验一下军中生活,尽可以徇私枉法,违法乱纪。

通政使司一改往日做风,从掌印官到文书小吏,全部铁面无私,两袖清风,不收贿赂,不讲人情。

内廷司礼监也是如履薄冰,上一任首领太监,只因换了奏疏的次序,就被发落进了诏狱,燕王府的老人尚且如此,何况是提拔上来的新人。

小心驶得万年船,认真干活才是正道。

六部六科绷紧了神经,自保尚且来不及,谁还有闲心去找别人的麻烦。

由此,在南京期间,孟清和过到还算清闲,除了仍对大宁不死心的一干人等偶尔找点麻烦,只有宁王世子朱盘烒让他提心。不过,朝廷大军马上就要出发南下,朱盘烒想找他麻烦也没多少机会。

至于想对大宁伸手的,他相信,哪怕为了钱袋子着想,永乐帝也不会坐视不理。

换下他,由另一个人主掌大宁,钱袋子是否会缩水,大宁的局面是否能够维持下去,都是未知数。

以朱棣的为人,百分百不会冒这样大的风险,做亏本生意。

唯一让他担忧的,只剩下参将肩负的职责。

担忧归担忧,船到桥头自然直,又有沈瑄的保证,这次南下,生命安全应当无虞。有战功当然好,没战功,随大军走一趟也能捞到相当的政治资本,将来朝廷设立大宁布政使司,他依旧会有最高的发言权。

永乐四年七月癸卯,征讨安南总兵官成国公朱能率师启行。

大军结兵二十余万,战车在前,马步卒及火器营齐备,并有北疆兀良哈,野人女真等鞑官率众同行。

朱能与沈瑄,张辅等共登点将台。

银甲大氅,头盔上的角旗赫然醒目。

由于资格不够,孟清和只能同陈旭等站在台下,随三军一同振臂高呼。

永乐帝着衮冕,举酒注,临江祭祀,亲送大军南下。

战鼓声起,恰逢云开日朗,顺风扬帆,舟师及岸上军旗皆随鼓角之声烈烈作响。

阳光映于中军大纛,泛五彩,晴日响雷,有偌大江豚跃出水面,逐舟师而行,并徘徊不去,众人皆异,不知为何。

孟清和第一个回神,下意识想提醒沈瑄,无奈距离过远,声音过大很容易引起旁人注意。扔腰牌也不是好主意,万一砸到朱能张辅怎么办?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容不得多想,干脆拽了一下身边站着的陈旭,硬是拉起对方的胳膊,大呼:“此乃天降吉兆!大军南下,安南必平!”

陈旭起初有些莫名,听到孟清和这一嗓子,顿悟,不管三七二十一,跟着一起喊,“吉兆!安南必平!”

两人的声音随风声传出,朱能沈瑄等人立刻会意,纷纷举起佩刀,“天降吉兆,我军必胜!安南必平!”

被气氛所感染,三军齐声高呼:“我军必胜,安南必平!”

战马嘶鸣,刀鞘击打着盾牌,长枪和长矛用力击打着地面,盔甲摩擦声,刀剑撞击声,军汉们锤击胸膛的声音,伴随着炽烈的战意,激荡着江面,撕扯开江风。

“好!”朱棣大喜,高声道,“朕为尔等壮行!”

“天子龙威,武皇万岁万万岁!”

万岁声中,大军开始登舟。

沈瑄率领的前军以骑兵为和火器营为主,携有百余改装后的武刚战车,以驮马拉动,专为运送火炮及火器营布阵所用。

边军不习惯坐船,登上晃动的江舟,都有些眼晕。

好在孟清和请教过道衍,用治疗疟疾的药材同赵院判交换了大量的药丸。实在不够分,有太医告知,可以生姜贴在脐下穴位暂缓症状。

“大军南征不比船队出海,无需过多用药,一贴生姜即可。”

孟清和没听过这样的土方,不晓得是否管用,但太医言之凿凿,秉持宁可信其有的原则,出发前大量购买生姜。

治不了晕船,火头军也能用来煮菜。

广西云南正值多雨时节,安南的气候,边军更不适应,白日闷热多雨,夜间气温骤降,定要水土不服。喝一碗姜汤,总能驱驱潮气和寒气。

孟清和大批收购生姜的举动,很快引来了户部和兵部的注意。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误会,也有很多不愉快,孟清和仍未藏私,将实情全部告知。

很快,负责大军后勤的部门也开始大量收购生姜,生姜不够,蒜也可以。

一时间,应天十八府,姜蒜价格飞涨,经户部一番运作,各地布政司调控,又有各地商人运送药品和生姜入京,才将价格稳定下来。饶是如此,消息灵通的商户也是大赚了一笔。

经此一事,孟清和意外同户部尚书夏元吉交上了朋友。听闻孟清和关于税收的一番理论之后,夏尚书更将兴宁伯引为知己,直言,“兴宁伯弃文从武,着实是可惜了。”

对夏尚书的厚赞,孟清和淡然道:“夏司徒过誉。”

回到伯府,一个人坐在厢房里,控制不住的嘴角上翘,连连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