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2(1 / 2)

作品:《清和(晋江5.5万收藏)

老实实做个富家翁。

为平王喊冤?不可行。万一弄巧成拙,谁也无法承担责任。

得知父王目前情况,朱瞻基在朱棣面前几次求情,都没能让朱棣松口。

朱棣却也未曾气恼,只和道衍说:“朕的长孙远比他父王聪慧百倍,可惜了。”

听到朱棣的话,道衍念了一声佛号,没有接言。

纵有惋惜,心意已定,终不会更改。

“今日兴宁伯入宫授课。”朱棣话锋一转,“你师徒二人也有数日未见,可要与朕同去文华殿?”

“陛下有命,安敢不从。”道衍站起身,虽须眉皆白,更显苍老,却不需人搀扶,走得极稳。

文华殿中,孟清和点着挂起的“世界地图”,口沫横飞。

两位亲王和两位世子听得如痴如醉,双眼放光。

只苦了举图的宦官,胳膊酸了,也必须等到轮班才能休息。

朱棣和道衍来时,孟清和正讲到开辟新航路的美好前景,列出船队远航能为大明带回的利益。主题思想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海外广阔,遍地是黄金,不挖白不挖啊!

海外之地讲完,话题又转到了临近的日本琉球等地。

“倭寇侵我沿海,卫所官军屡次出击仍无法剿灭,长此以往必成大患。”

孟清和不是危言耸听。历史上,明中后期,倭寇的确是盘踞在大明沿海的一颗毒瘤。到了后期,假倭数倍于真倭,商人海盗之外,甚至有官员勾结其中,更难以剿灭。

“倭寇非癣疥之患,我大明威武之师,不能剿灭此等凶徒,怎安百姓?”

点到即止,不能说得太过。

朱高炽和朱高燧都陷入沉思,朱瞻基没有出声,朱瞻壑有些懵懂。

暖阁外,朱棣抬手,不令宦官通报,和道衍驻足片刻,却没有进入暖阁,而是转身离开。

北虏,南倭,辽东女真,西南番邦。

想起锦衣卫递上的条子,对照孟清和的授课内容,朱棣停下脚步,看向道衍,感慨道:“少师收了个好徒弟。”

道衍谦虚,笑道:“陛下也有了个好臣子。”

朱棣笑了,何必羡慕大和尚,自家人,有能耐才好。

既然有才,那就该赏。

当日课程讲完,孟清和正准备出宫,白彦回却在文华殿外候着,见到孟清和,笑着行礼,道:“恭喜伯爷。”

孟清和脚步一顿,“白公公所指为何?”

“陛下有旨,赏兴宁伯银一百两,宝钞五百锭。”

孟清和眼睛圆了,平白无故,怎么赏钱?

白彦回没有道出缘由,只笑眯眯指着身前的箱子,“箱子有些分量,咱家遣人送到宫门前。”

“多谢白公公。”

孟清和道谢,仍是没弄明白赏银何来。

不过,天子给钱总是好事。顶多再被老朱家压榨几次。反正早就被压榨习惯了,多来几次也没什么。

实在不成,找国公爷拿主意。以国公爷的政治嗅觉,钱该不该拿,第一时间就能给出答案。

白彦回吩咐四个宦官送孟清和到奉天门,自己快步赶回西暖阁伺候。

抬着箱子,一路走到宫门前,四个宦官头上都冒出了热汗。

“辛苦了。”

孟伯爷出手一向大方,搬一回箱子,四个宦官都有入账。谢过孟清和,同门前当值的锦衣卫交代一番,颇有些依依不的转身离开。

“劳烦遣人知会本官亲卫。”

孟清和入宫,亲卫必须在宫外等着,想找人,得请锦衣卫跑腿。

“伯爷稍等。”

当值的锦衣卫百户是个生面孔,但也晓得兴宁伯是“自己人”,当即叫来一名小旗,吩咐几句,小旗应诺,领命而去。

片刻后,亲卫没等到,却见一身大红锦衣的杨铎迎面走来。

临近傍晚,气温未见降低多少。站在宫门前,孟清和出了一层薄汗,杨铎却是通身清爽,一滴汗水不见。

孟伯爷承认,他羡慕嫉妒恨了。

一样都是武官,怎么就差了这么多?

“杨指挥好。”

杨铎颔首,“兴宁伯这是要出宫?”

“正是。”见杨铎的视线落在脚边的箱子上,孟清和解释了一句,“天子赏赐。”

“恭喜伯爷。”

“不敢。”

孟清和笑笑,不知该继续说些什么,一时有冷场。

突然,杨铎上前半步,俯身,如丝绒般的嗓音滑过孟清和耳边,“西南之事已了,伯爷自可宽心。”

愣了一下,孟清和才意识到,两人的距离似乎有些过近了。抬起头,杨铎已经退开,高福等人已快步前来,行礼后,抬起了箱子。

从亲卫手中接过缰,孟清和回头,杨铎已不在原地。思及他刚才所言,心头却是一动。

西南?

回到国公府,孟清和寻到中堂,将天子赏赐和杨铎之言原原本本,一丝不漏的告知沈瑄

放下看到一半的兵册,沈瑄缓缓勾起嘴角,眼波流转,摄人心魄,“过来。”

孟清和不解,还是老实过去了。

当下,国公爷扣住孟伯爷的后颈,呼吸擦过他的脸颊,“十二郎以为,杨指挥是指什么?”

“西南……是普安州?”

道出答案,孟清和仍有几分迟疑。

沈瑄却点了头,捏了一下孟清和的耳垂,“此事暂了,十二郎不必过于费神。”

“可……”

“如再有事起,交由瑄即可。”

孟清和眨眼,再眨眼,国公爷的语气,貌似有几分……不满?

不等他完全想明白,唇已被咬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