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页(1 / 1)

作品:《阮府女儿纪事_五叶昙【完结+番外】

“你真把她摁在水里,不让她上来?万一淹死了怎么办?”几人寒暄了几句,就有些冷场,安槿就突然开口问道。

赵承奕瞅了瞅两边母亲那如临大敌虎视眈眈的丫环和坐在一旁一脸沉郁的阮安柟,实在没什么说话的兴致。便懒洋洋道:“不过是一小会,死不了。”安槿看到他的目光,也下意识瞅了瞅那俩丫环,有所领会,便很快起身客气有礼的告辞了。

回到院子,阮安柟冷笑道:“这都防我们跟防贼似的呢,哼,七妹妹你才九岁,那小子犯浑,却都把账算到妹妹头上。现在外祖母还在,将来这顺国公府可不定还能不能回呢。”看来二舅母装的并不像,至少连阮安柟也感觉到了冷意。

安槿一愣,虽然说的都还算是实情,不过有些事,心里知道就行了,说出来却显得太在意和偏激了,看来那些话阮安柟是入了心入了肺,一时很难走出来。

“三姐姐,”安槿想着措辞道,“不过是些许小事,我又不嫁他,何必在意这些?二舅母也没怎么样我,不还是客客气气嘘寒问暖吗?防备着些也总是好的。”你不能指望她心里讨厌你还真对你如沐春风关怀备至,那样你也害怕不是?

阮安柟看着妹妹一本正经又有些小心翼翼打量自己的小脸,不由得一阵烦闷:“我这是为了谁!以后离那小子远点,没得自己吃了亏,这事都得看外祖母,那小子现在对你越好你越不利。”安槿微张嘴看她姐,姐,你跟九岁的我说这些真的不是太早了吗?

赵乘奕听了红衣的回报,脸色黑了黑。不嫁他,她又准备嫁谁?还有,这姐妹俩的谈话是不是太直白了些?隔墙有耳,身边还有丫环呢,就这般胡说。其实这却是他冤枉了安槿姐妹,她们说话的时候距离几个丫环们还是有几步,而且带着的都是从小跟大的心腹丫环,知道她们的事海多了,这种小插曲还是不必避忌的。红衣那就是个另外。谁知道红衣是赵承奕的人,还特别留意着偷听呢。

红衣是赵老夫人屋里的三等小丫环,平时就是帮着老夫人屋里的大丫环打理些老夫人的衣食,也帮忙跑跑腿传传话什么的,老夫人因看着她还算伶俐体贴,又因为常跑腿传话对府里情况也比较熟悉,便把她拨给了安槿暂时用着。

安槿做梦也想不到红衣是赵承奕的人。她哪里知道赵承奕会在半年前就已经收买刚入府不久的红衣为己用,等的就是老夫人把红衣赐给安槿呢?

七月初,赵老夫人准备去宫中探望赵太妃娘娘。

赵太妃娘娘是先皇的四妃之一淑妃,是老国公爷的亲妹子。而当年先皇后则是国公爷的堂妹,前前国公爷的独女。前前国公爷意外生亡无子,便由自己的弟弟也就是现任国公爷的父亲袭了爵,其夫人正怀着孕,听到噩耗后不幸跌倒,大出血,一尸两命。他的独女当时只有五岁,就由现任国公爷的母亲教导养大,长大后得尚为太子的先皇聘为正妃,直至先皇登基立为皇后,几为独宠,然而不足之处却是一直未有生养,一直到快三十岁的时候才突然怀孕,好不容易保住了却难产,生了四皇子后便缠绵病榻,不得已求了叔母,让堂妹入了宫,求她照顾四皇子后便撒手人寰。先皇悲痛欲绝,虽后来立了贵妃袁氏为继后,却坚持立了赵皇后所出的四皇子为太子。

赵太妃入了宫,对皇皇子尽心尽力,抚养他长大,并扶持他登上了皇位。所以虽然宫中以继后袁太后为尊,实际赵太妃的地位才最为超然。

赵太妃自己只出一小公主,即昌华公主,后来被远嫁岭南王萧氏。这萧氏说是异性藩王,其实更像是一个附属国,其领地包括现世的广东、广西、海南以及部分福建、云南的领土,那里的军权政权都是萧氏一手掌控,只需每年向朝廷朝供即可。所以说昌华公主远嫁岭南王差不多可以说是被和亲了。

昌华公主远嫁后,赵太妃便隐居清幽宫,再不愿理宫务和参加宫宴,每天就是抄经念佛,不理世事,直至昌华公主长子岭南王世子萧烨五岁时作为质子常居京都,赵太妃才求了当今,由她亲自抚养萧烨。萧烨长到在十一岁时才被送回岭南,听说前不久又回了京都探望赵太妃娘娘。

赵老夫人决定带着阮安柟姐妹拜见赵太妃,可以的话,就求太妃娘娘留她们姐妹在宫里住上一阵,等乞巧会后才接回国公府。

红衣把安槿要进宫的消息递给了赵承奕,赵承奕想到前几日小厮递给自己的消息,说萧烨已经来了京都,不禁有些烦躁。他记得阮安桐被赐婚为萧烨侧妃之前,萧烨向陛下求的是安槿,是姑母和祖母求了太妃娘娘才换了阮安桐。但萧烨也没有太坚持,所以他不算特别担心,但萧烨和安槿的任何接触都让他烦躁和不安。

安槿姐妹进宫前,赵敏媛赵敏惜一起过来探望了她们俩。赵敏媛已经定亲,定的是安王府的嫡次子。赵敏惜今年十四岁,也在议亲,不过因为是庶女,大夫人本身子女就多,现在孙子孙女都好几个,又要掌中馈,分到庶女身上的精力实在有限,所以还并未她精心挑选。好在赵家女儿以容貌绝色出名,求亲的人也多,并不愁嫁。

老夫人和赵太妃娘娘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闺中好友,这份友情在老夫人嫁给赵太妃的哥哥后更为亲密,也不曾因为赵太妃入宫而褪色。因此老夫人每年都会去宫中探访太妃娘娘几次,但除了嫡长孙女赵敏仪,历来她甚少带家中孙女入宫,这一次,竟然要带阮安柟姐妹入宫,委实让人意外,不免在心里觉得老夫人实在偏心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