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银狐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九十六章 改革吏治,准备登基(3 / 3)

作品:《三国之银狐

简单来说,就是实干为主,能力至上。

问题在于如果想参加科举制度,首先你得是个有知识水平的人。

而在汉末,底层百姓是很难读书的,只有世家权贵、豪强寒门子弟才有学习知识的途径。

因而这科举制度,依旧是与九品中正制一样,令士族为官,底层百姓无缘入仕。

然而沉晨却摇摇头道:“不,虽然眼下确实是选拔的士族,但不像九品中正制,完全杜绝了底层百姓入仕,兄长想想,现阶段确实是士族入仕居多,可只要我们在各乡县推广教育,设立乡学,总归是有黔首子弟能读出书来,未来就能打破世家垄断。”

“这样吗?”

诸葛亮思索着,然后赞同地点点头:“晓卿目光确实长远啊。”

“而且目前扶持士族入仕好处太多。”

沉晨一一分析道:“一是缓解我们与士族之间的矛盾,二来因士族掌握教育和知识,人才确实远远多于底层百姓。所以要想国家昌盛,不能够完全杜绝士族,只能普及教育,等将来几十年上百年之后,令底层百姓出更多的人才。”

刘备集团与南方士族的矛盾太尖锐了,而北方士族又团结在一起帮助曹魏,这样下去刘备集团内部有士族拖后腿,曹魏集团则有士族全力支持,此消彼长,将来恐怕危在旦夕。

唯有缓和与士族矛盾,扶持士族为官,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而科举制就是解决的办法。

因为现阶段底层百姓几乎很难读书,即便是明清时期,读书人都得小有家产,才能够维持一个不事生产专心学习的人十年寒窗一朝高中,何况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汉代。

所以科举制的出现威胁不到士族,反而会成为中小士族以及豪强寒门的入仕途径,自然不会被他们反对。

只是目光要放长远。

九品正中是完全杜绝了底层百姓入仕。

但科举制人人可以参加,只要你国家昌盛起来,耐心发展基层教育,那么总有一天底层百姓识字率和文化水平上来,就能够打破世家垄断。

因此从短期利益考量,科举制可以缓解士族矛盾,从长远眼光来看,科举制未来能够吸引底层人才加入。

这也是为什么隋唐时期科举制依旧被世家门阀控制,但到了宋明清时期,世家门阀却已经不在,底层百姓出身的人能够取代他们的缘故。

之后沉晨和诸葛亮又聊了一些细节。

比如考核内容,增设的官府部门机构,还有目前官位品秩的问题。

官员分为多少石实在太笼统。

沉晨认为应该官分九品,将九至六品分为乡县级,六至三品为州郡级,二到一品为国级。

为什么六品会出现乡县和州郡呢?

因为六品县官对应的是京畿县令,自然要高配,就像汉代的洛阳令不是常规的六百石,而是千石一个道理,所以品秩较高。

其余丞相为正一品,三公为从一品。三省主官副相为正二品,九卿为从二品。三省左右仆射以及州府长官就是正三品,他们下方还有副手就是从三品。

武官那边则由大将军为正一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为从一品。前后左右四大将军为正二品,四镇四征为从二品,依此类推。

这样上述这些官员对应的是原来汉朝秩万石(一品)、秩中二千石(二品)、秩真二千石(三品)等职务。而郡守就是正四品,普通杂号将军也是正四品,对应的是原来两千石的职务。

也就是把原来的秩多少石分出正品和从品出来,给主官加上副手,分主官的权力,同时也能够把官员细分划出他们应执掌的主权。

诸葛亮觉得沉晨说的很有道理,便一一记下。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七月,他们都在准备刘备的登基仪式。

除了核定百官以外,还要邀请四方使者,制定新的礼仪规则,核查各地民生,加上本就需要治理的国家,要做的事情太多,也需要更多的时间。

因为今年年初沉晨就增设了好几个新的部门,分别为监察院,御史台,三公所等,收回了县令、州府的死刑权,死刑归于中央。

职能部门一多,需要的官吏自然也更多,大量的事物短时间内堆积到中央头上,自然会令政务不能够迅速处理。

所以今年到现在以来,诸葛亮的事物还是无比繁忙,没有片刻得到歇息。

好在有沉晨、庞统、法正、贾诩他们协助,不然的话又要他一个人操劳国事,恐怕要跟历史上那样,一个人带着一州之地艰难前行,最终疲惫而死。

之后一个月,诸葛亮和沉晨就一起把所有办好的事情进行汇总,拟定好了名单,确定好了所有官府职能,这才向刘备汇报。

到了这个地步其实准备的东西也全都齐全了,或者说只要刘备有需要,哪怕是去年提出,一个月内登基都行。

但事情一定要慢。

慢了就能把目前南方国内事务先处理好,如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军事问题等等。

而且拖延时间还能够阻拦刘备北伐的脚步。

现在南方才刚平定江东,需要的是治理而不是打仗,因此这种事情也快不得。

不过经过长达八个月的准备时间,到八月份的时候,他们就完善了所有细节,最终刘备裁定,除了一些名单人员经过他重新更改以外,于建安二十六年八月底,正式举行登基仪式。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