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 管理天团(3 / 4)

作品:《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他的商业头脑极好,是个天生的商人,没多久就成了英商的买办。

过程自然颇多艰辛,嘉善、宜兴等地的窑业本来都是烧柴的,以煤代替柴,夺了当地许多人的生计。有一次刘鸿生去收账,别人告诉他,有上千柴农要找他“吃讲茶”,他一听,赶紧乘一条粪船逃走。

随后,刘鸿生花费几万元,派人在宜兴设计建造了烧煤的新窑,雇佣柴农做窑工,柴窑才慢慢被煤窑替代。

一战开打后,因为矿务局的船被英国本土征用,刘鸿生自己干脆租了几十艘船,把煤从秦皇岛运到上海。

在秦皇岛交货每吨六两,运费三到四两,到上海的成本九到十两,售出是十四两左右,也就是每吨可以赚四到五两。持续了约三年,刘鸿生赚了估计一百多万两银子。

现在的刘鸿生非常有钱。

他已实现财富自由,不过显然不满足于只做个外国人的买办。

“看着大家伙热火朝天,我有了自己建个新厂的想法。”刘鸿生说。

李谕随口问:“什么厂?”

刘鸿生说:“暂时定为火柴厂。”

他肯定会建火柴厂,因为刘鸿生有心结:他岳父是个火柴厂的厂长,刘鸿生和老婆谈恋爱时还没发迹,他老岳不同意这门亲事。要不是刘鸿生的老婆坚持,婚事真可能告吹。

从那时起刘鸿生就打定主意自己建个火柴厂,然后把他老丈人的火柴厂收购掉!——这事以后还真办成了。

而且办火柴厂资金少、风险小、机器设备简单,大部分靠手工劳动,办起来比较容易。

“除了火柴厂,先生有没有做个汽车厂的想法?”李谕问。

“汽车厂?!”刘鸿生震惊道,“那是欧美才能干的大买卖!”

李谕轻松道:“我从美国买了一家汽车厂,马上整体搬迁过来,而且获得了总统府批文。”

“会长的手笔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汽车厂投资巨大,关键技术门槛太高……”刘鸿生顿了顿,“差点忘了,会长最不缺的好像就是技术。”

汽车行业的重大专利李谕几乎都有,只要投钱,就能干起来。只不过他明白汽车风险太大,一直不愿意做。

虽然有唐绍仪、梁启超等人的鼎力支持,但架不住民国城头变幻大王旗太快。

只能尽可能早点收回成本,然后靠美国资本和经理人撑着场面。

如果小心行事,做成了确实可以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

李谕说:“有生产线模式,而且汽车利润可观,要是能打开日本市场,更加不可限量。”

刘鸿生知道这是个不得了的产业,问道:“会长想让我做什么?”

李谕说:“做高级经理,怎么样?”

“会长太看得起在下了。”刘鸿生不敢相信。

“你的商业头脑放眼上海滩都是翘楚,”李谕说,“实话说,在具体的经商层面,我只是个外行;而摩根家族的这位戴维斯先生又不熟悉中国业务,必须有个中国人主持具体事务。”

刘鸿生抱拳说:“既然会长垂爱,我就试一试。”

李谕对他很有信心,也不会耽误他继续做其他工厂。

选址做好奠基后,李谕便登报招募人手,次日,有人来应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