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奇迹(2 / 2)

作品:《明初:开局救了个公主

那个被处理了的宦官,还是跟了朱元璋非常久的,结果也遭到了严惩,这让许多人都很意外,也真得一下震慑了宫里的宫女宦官。

朱标听了,看向那轮值太监,果然面无人色,垂手低头,好像恨不得自己是个聋子一样。

于是,他便对朱元璋说道:“父皇不是担心一凡会懒政么?其实事情是这样的……”

虽然这个事情是他去香山县“走亲戚”的导火索,但是他一来的时候,就先把香山县成就摆了出来,又先着重强调了粮田归公分配法,因此,这个事情反而没说。

此时听到他说这个事情,朱元璋果然认真听了起来。

或许是因为有那么多香山县的成就摆在那里,朱元璋的脸色,显然没有他派朱标去时候的严峻了。

此时,朱元璋听着听着,就有点惊讶了。张一凡的方法,算不算赖政,其实已经分得出来了。

懒不懒政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香山县的事情决定权,是不是还是把握在县令手中。

朱标把情况详细说了一遍,包括他抽查各类文书,都是井井有条,并没有什么不妥。

不过他的目的,并不是重点说这个,而是为了他接下来的话。

只听他对朱元璋说道:“父皇,儿臣想着,一凡的这个做法,其实同样适合一国之君的,这样能减少皇帝处理政务的精力和时间,就可以抽出时间……”

朱元璋听到这里,却是有点不高兴了。一凡这么做就算了,儿子是太子,竟然也有这个想法,虽然听起来确实不错,可要是皇帝不严格要求自己的话,今天有了这个借口,明天就会有更进一步的借口!

这么想着,他就想训斥儿子的这个念头了。

结果,朱标察言观色之下,立刻就知道他父皇心中在想什么,便抢先一步,对朱元璋说道:“父皇,有一个木桶理论,不知道您听说过没有?是这样的……”

果然,朱标发现,当他说出这个木桶理论时,就发现他父皇明显有点意外的表情,似乎是以前没有想到的。于是,他赶紧说完之后,诚恳地说道:“父皇,纵观历朝历代,王朝传承,会出现很多意外。如果按照最长木板的要求让历代皇帝遵守,这根本不现实;如果在开国之初就设立一个规则,让历代皇帝以最短木板为要求来治理都可以的话,那其他就更没问题,如此便能让王朝更为长久。”

朱元璋听得沉默了,按照他的个性,他其实很看不惯不用心尽力的,可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儿子说得有道理。

毕竟历史就在那里,已经发生过无数的事实,证明了儿子说得有道理。

自己能勤政,儿子也能勤政,但是他可不敢保证,以后的子孙都会勤政。过于严格的要求,反而会让那些不肖子孙更是自暴自弃。唯有让他们容易做到的规则,他们才会比较愿意遵守。

这又是一个事关朱明江山是否长久的严肃话题,是朱明江山的地基之一。

朱元璋考虑了好长时间之后,才抬头看向儿子问道:“那这最短的短板,也不能太短吧?”

朱标一听,立刻便回答道:“按人性制定规则,确保规则做起来不难,却又能保证江山社稷的稳固!”

“人性?”朱元璋听了,皱了下眉头,想了想,他忽然问道:“你说得这些,是不是一凡说得?”

朱标一听,摇摇头说道:“是一凡给儿臣的启示,他在香山县所做得那些,儿臣看着就不错,随后和他聊着聊着,儿臣便以史为镜,想到了这些。”

朱元璋听了,欣慰地露出了下笑容,点点头说道:“你能自己思考这些问题,很好!”

不止是考虑当下,还考虑到了以后,这在朱元璋看来,就觉得朱标已经成熟稳重了。

接班人有如此表现,他当然是很欣慰地。

看着朱元璋的表情,朱标知道父皇心情不错了,便又对朱元璋说道:“父皇,儿臣还想着,大明朝的宰相,似乎也可以参考香山县那样的,可以多设几个宰相……”

他把当初屏退锦衣卫指挥使等人,单独和张一凡聊得内容,小心翼翼地说了出来。

这个事情,其实不是朱元璋交代他要做的事情,只是他自己观察所得。因此,在说这个事情时,略微有些忐忑。

他不知道自己说这个事情,父皇会不会嫌他管得太宽了!

结果,在他说完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发怒,只是靠上了龙椅背,闭上眼睛,同时用手轻轻地揉着自己的脑门。

看到他这样子,朱标便知道,他父皇在思考这个事情。

于是,他也不出声了,不打扰朱元璋思考。

过了好长一会之后,朱元璋睁开眼睛,同时后背也离开了龙椅背,对朱标说道:“此事且先不急,回头再议。除你之外,不得外露。”

“儿臣明白!”朱标听了,心中一喜,连忙答应下来。

他知道,父皇是真在考虑这个提议了。

于是,朱标就开始说下一个重要的话题,主要就是和全民教育有关的这块。

本来朱元璋就重视教育,正头疼人才的,此时听到这方面的话题,自然也是非常关心。

全民教育,人才倍增,推陈出新,国力强盛等等,所有的这些,其实都是有关联的。

朱标根据香山县的所见所闻,侃侃而谈,甚至还谈到了香山县千户所那边的见闻,最后对朱元璋说道:“父皇,虽然全民识字很难,但是儿臣综上所述,以为还是有花这个人力物力的必要!”

朱元璋听了,点点头,然后又摇摇头说道:“我也知道全民识字的好处,可之前科举的结果,你也看到了,民间无有可用之才。要想在此等根基上推行全民识字,实在是不现实。不说别的,光是让他们都识字这一点,就是千难万难,又哪来那么多先生去教授?”

一听这话,朱标连忙说道:“父皇,一凡有一个提议,就是给汉字标识其读音,给汉字释义。如此,只要百姓掌握了读音之法,自己就能识字了!”

朱元璋一听,顿时来了兴趣,当即问道:“哦,详细说说?”

他其实在这方面,就有关注的。洪武八年的时候,就下旨让宋濂等人标准官话发音,也就是发行了《洪武正韵》。

这是以南京语音为蓝本命令编著,去掉了很多番语化的发音,但是平声不分阴阳,又设立10个入声韵部,有31个声母,并保留全浊音等等。

朱元璋对于这个初版很不满意,在历史上,几次下旨重新修订,一直到洪武二十三年还不满意,还想修订,不过最终可能是精力不济,最终不了了之。洪武二十三年的版本,成为了最终版本。

正因为他对语音这块,一直有关注,因此,此时听到朱标转述张一凡用拼音来识字,就立刻来了兴趣,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法子。

结果,朱标讲完这个之后,又对他说道:“在有关全民识字这块,一凡还给儿臣讲了香山县的一件趣事,儿臣觉得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