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那些政客 秦武王为什么讨厌张仪?(2 / 2)

作品:《春秋战国的那些政客

    张仪的所作所为,所有的权谋手段,确实机诡阴暗,他反复利用各方势力人性之中的弱点,零敲碎打地为大秦国谋取各种利益,这其中的手段,毕竟不太光明,虽然这是国家需要的。现在秦武王觉得,几代秦人为之奋斗、搏杀,已经就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了,而且,秦国已经具备了这样强大的实力!

    然而秦武王看错了一点,他要的光明结果,不一定需要光明的手段。所以,秦国虽然强大,但是却远没有达到他所设想的那般程度,秦帝国依旧需要那些阴暗而狡诈的权术和手段,依旧需要张仪这样的诡辩之才,搅动风云。

    于是,大秦国几代人沉甸甸的梦想,成为了秦武王驱赶张仪、捍卫国家尊严和光辉形象的最根本原因,当然,这份沉甸甸的梦想,最终藏在了那个沉甸甸的大鼎里,成了压垮秦武王最致命的一座大山。

    张仪得势于秦惠文王扩张之际,失势于秦武王上位之后。并不是张仪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在位者本身,对于局势和未来的理解变了味道,永远都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没有永恒的忠诚。即便张仪为秦国做出了出色甚至令人震撼的贡献,在整个国家的完整体系面前,都不值一提。秦武王驱赶张仪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错,因为一个光辉而宏伟的帝国需要一个同样光辉而伟岸的光环。驱赶张仪唯一的错误,就是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时间罢了。

    秦武王讨厌的并不是张仪,而是喜爱光明磊落的大国气度。阴谋诡计是一个王朝重要的奠基部分,但是却要深埋在帝国宏伟大厦的最底层。搅动风云,应凭借刀剑与力量,拨动乾坤,自要光辉与尊严。然而,当刀剑与力量不足之时,只好依靠阴谋和权术,当光辉与尊严缺乏支撑的时候,还应继续隐忍。继续背负着背信弃义之名,为了后人能够站在阳光之下。

    张仪在秦国的成功,源自于符合了国家的利益,同时又具备着足够的才华,而张仪在秦国的被驱赶,也同样符合国家的利益,只不过这利益并不是话语权者所认为可以得到的方式,能够得到的。

    当光明来临之时,曾经的黑暗才会悄然褪去,隐藏在一个人们看不到的角落里,衬托着光明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