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景泰九年大总结,君臣无时不在斗(1.6万)(3 / 4)

作品:《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太监端上来第三个托盘。

是金火铳,但和去年的不一样,去年的是铳,今年的则是枪。

“这是军器局最新研制出来的火绳枪。”

“点燃火绳,就能击发。”

朱祁钰把玩着金枪,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制造的,也能击发。

“这第一把,朕要赐给项忠!”

“项忠虽是文臣,但山东大治,却是他在剿匪,并配合朱英妥善安置流民,可谓劳苦功高,足以赐封。”

朝臣对项忠这个人选微微惊讶,其他两个人,几乎板上钉钉了。

“第二把,赐给陶成!”

“陶成临危受命,收复安南七十多城池,足该获封!”

朝臣直接懵了,不是该给方瑛吗?

安南之战,功劳最大的是方瑛呀!

为什么变成了陶成呢?

皇帝却不走寻常路:“这第三把,则要赐给在南京保卫战中,功劳最大的李震!”

又不对呀!

朝臣心中预想的人,应该是陈友呀。

可皇帝三个人人选,都出乎预料。

但其中释放着强烈的政治意味。

项忠、李震,昭示着皇帝下一步,是要对付倭寇。

赐给陶成,则是告诉天下人,功劳最大的是在前线的那个,鼓励将军去前线督战。

第四个托盘呈上来。

今年赐给太监的,不是去年的玉牌,而是一座由玻璃制作的宫阁,按照太监居住的值房制造的。

透明的玻璃,在对面能看见对方的脸,十分精致好看。

上面写着:景泰九年,功劳最大的太监。

“这第一尊宫阁,朕要赐给在朕身边,兢兢业业,为朝政出谋划策,为诸卿说尽好话的冯孝呀。”

去年没给冯孝,让冯孝伤心了很久。

今年第一尊赐给他,毫无悬念。

但第二尊,就有意思了。

大明各地打仗,战功赫赫的太监也不是没有,比如说秦成,金忠、王诚,全都有战功傍身。

“这第二尊呀,朕要赐给……为朕管着皇家商行,头脑灵活,为国朝财政绞尽脑汁的董赐!”

这个人选,虽在情理之中,却又预料之外。

董赐确实功劳不小,但商贾终究是小道,皇帝偏赐给他,足以说明皇帝要更加重视商业。

第三尊的人选,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在司礼监兢兢业业的张永,另一个则是安徽督抚大军的王诚。

就看皇帝怎么选了。

“这第三尊呀,朕要赐给在宫中兢兢业业,天天批阅奏折的张永!”

朝臣再次愣神。

该给王诚啊。

不是不给,而是不够分。

这一年在司礼监的张永,进步非常大,已经有了大珰的风范,处理朝政井井有条。

若是都给了开拓之功,带兵之功的太监。

那么以后谁还愿意,在中枢兢兢业业做事呢?

毕竟做这些实事的人,反而不会记录在青史之中,这些人才是维持朝政不乱的人才。

朱祁钰必须做好平衡,哪方面的人才他都需要。

所以给了张永。

在司礼监的张永,闻听赐给他一尊宫阁,捂着脸哭泣很久,他在司礼监兢兢业业做事,皇爷是看在眼里的,这就知足了。

景泰朝出现诡异的情况。

以前都是在中枢,在皇帝跟前的大臣,功劳最大。

而在景泰朝,在地方的官员反而是功劳最大,在皇帝身边的,皇帝竟然灯下黑,经常性地看不到。

“诸卿,没得到奖励的,不要气馁,得到奖励的,再接再厉。”

朱祁钰缓缓道:“今年有大功者,按照名单,在老家当地塑碑立传,待百年之后,建庙供奉。”

“即便日后犯错,哪怕是抄家灭族之罪,此赏赐不收回,建立的雕塑不许破坏,大功就是大功,不会以过错而泯灭大功!”

这话掷地有声。

可说到朝臣心坎儿里了,皇帝经常翻小肠、找后账,给人很不安全感。

“朕提几个人,在济南,给朱英树立一座石碑,在汉城原址,给程信、罗绮树碑,在哈密,给陈友、寇深树碑,在汤州,给方瑛、陶成树碑。”

朝臣微微一愣,您就不考虑人家当地百姓的想法吗?

“我华夏从古至今名臣名将,难以计数,明年,皆在其建功立业的地方,树碑立传,让后人敬仰。”

“还有,在大明所有占据之地,每座城池,都要树立大明龙旗,悬挂大明国徽,无朕旨意,永不可摘除。”

朱祁钰对国旗非常重视。

“后天,就是景泰十年了!”

“景泰十年,朕希望大明焕然一新。”

“朕希望黄河不再闹灾了,两岸百姓脸上是喜色的;”

“朕希望教育开到各府去,天下学子有书可读,有师可教,天下学子的脸上是充满笑颜的;”

“朕希望看到百姓家中有了闲钱,有了粮食,日子过得富裕起来,百姓家中是有笑脸的。”

“朕希望天下没有匪患、没有流民,天下没有不公,天下没有难以行走的道路,没有看不到报纸的百姓,天下没有贪赃枉法的官员,没有不法的士绅,没有仗势欺人的权贵……”

“朕希望景泰十年,老百姓能填饱肚子,能穿暖衣服;热河、宁夏建造完成,朝鲜、哈密、吐鲁番、交趾,能回到大明的怀抱;天下承平,没有战乱,百姓安家立业,家国一片祥和。”

朱祁钰坐回御座上:“朕希望,景泰十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朝臣跪伏在地,山呼万岁。

皇帝说的,就是现在做的这些事,没有什么大道理,都是天下百姓家常话、家常事。

这才是圣君,把百姓放在心坎儿上的皇帝,真正爱国爱民的皇帝。

“今天是景泰九年,最后一次早朝。”

“可有奏事?”

接下来,就是处理天下政务的时间。

忙到了中午,才下了朝。

武英殿,朱祁钰打算用来做封赏百官的地方。

回到养心殿,朱祁钰先用了午饭。

冯孝感动地偷偷哽咽,在养心殿伺候的太监,也都想获此殊荣。

“皇爷,今年年夜饭怎么安排?”冯孝小声问。

“一家人照个面即可,别坐一桌吃饭了。”

朱祁钰心里的气儿还没过去呢。

唐皇后虽被荣封后位,却只是住在清冷的坤宁宫而已,皇帝压根就不看她一眼。

“那倭郡王那边?”

“别宣进宫了,让他在府中吃吧,也赐下一份烧烤,别冷落他。”朱祁钰是做给诸王看呢。

过年,过的就是个面子而已。

这个年过得无甚意趣。

大年三十,老生常谈的一套流程,朱祁钰累得发昏。

年夜饭彼此之间照面,露个面就散了,各回各宫吃饭便是,谁也不敢触到皇帝霉头。

谁都看得出来,皇帝心情不顺。

朱祁钰将胡贵菊留下侍寝。

而邢国公府。

于谦家中,还是于康在家中侍奉。

皇帝赐了烧烤宴,大家大快朵颐,吃得十分舒坦。

但于谦情绪明显不高,也没有赋诗一首的意趣。

吃完饭,就回到自己房间里,“面壁思过”了。

盖因,皇帝令他操练水师,但不许他离京,这让他在居中遥控,很多事都难以展开拳脚。

“皇帝在防着我呀。”

于谦对着墙壁,喟然长叹:“迫不得已之下,让我沾染兵权,但又处处防备,呵……”

“可您知道吗?”

“既然由我操练水兵,自然会安插进去我的人呀,您怎么防能防得住呢?”

于谦变得圆滑了,不想当圣人了,更想当王爵了。

五十万水兵的操练,这就是他抓住兵权的机会。

但皇帝还防着他,不许他离京,担心他拥兵造反。

千万别低估人的野心。

野心是随着实力而滋长的。

以前于谦不要兵权,因为他想当圣人。

现在的于谦,需要兵权,用兵权傍身,才有和皇帝谈判的筹码。

别看在早朝上君臣相宜,其实都是做出来给百官看的,大家都在斗心眼呢。

“您今天大肆封赏,却没有我于谦的名字。”

“不就是防着我吗?”

“在我身边,谁是您的暗探呢?只要我有异动,就会立刻杀掉我,对吗?”

于谦喃喃自语:“是康儿吗?”

“您真的信任他吗?”

“呵……”

“陛下呀,您做事太急了,早晚会得到反噬的,这治理天下,不是您这样治理的。”

“您想给百姓好,可当百姓处处造反您的时候,您可还想给他们好吗?”

“您给的好,就是百姓真的需要的吗?”

“您太天真了。”

“唉,您防着我。”

“不让我去督抚南直隶,却选胡濙那个老滑头,看着吧,您会后悔的。”

有了世俗心的于谦,变得极为可怕。

谁也捉摸不透他的心思。

同时,皇帝行房之后,也在琢磨于谦的心思。

“陛下,您在想什么呢?”胡贵菊环着皇帝。

她调养几个月,身体才调养过来。

但医者说,她可能再也无法受孕了。

说她不恨,可能吗?

她将这个念头深深埋在心底,不曾告诉任何人。

和她一起入宫的林钰,又怀有了身孕。

侍奉皇帝很久的陈氏,陈献章的女儿,也有了身孕。

这年前的时候,宫中几个贵人都有了身孕。

“朕在想邢国公呢。”

朱祁钰并不在乎外戚干政,他不像太祖皇帝那样死死防着外戚,因为外戚干政,是永远无法避免的事情。

张太皇太后不也执政七年吗?

想摒除外戚干政,就得让皇帝活得久,儿子岁数大,千万别早死,否则要么就会出现权臣,要么就是外戚干政。

这是没办法的事,堵不如疏。

“邢国公手握兵权,陛下您不担心吗?”胡贵菊大着胆子问。

“不至于,朕没有对不起邢国公,他没有造反的必要。”朱祁钰说着玩呢。

千万别拿大义来框束一个人。

在权力面前,那些都是扯淡的,权力会推着人往前走的,所以说诸葛亮伟大。

在帝王眼里,最好的臣子就是诸葛亮这样的。

“只是五十万雄兵啊,都出自他的手里,难免会影响他和朕的感情。”

您不还是担心嘛?

胡贵菊小声道:“臣妾说话,可算干政?”

“在朕的塌上,算什么干政?不过你我夫妻间的悄悄话罢了。”

夫妻二字,触到胡贵菊的神经,喜上眉梢,道:“陛下,您可调于冕回京。”

朱祁钰瞳孔微缩:“接着说。”

“臣妾说完了。”胡贵菊耍个滑头。

没错,想控制圣人于谦,得用于谦的名声;可想控制一心封王的于谦,得用他的儿子。

于谦只有独子啊,没了儿子,他当王当个寂寞呀。

见皇帝半天不吭声,胡贵菊唤了一声,压不住心中的喜悦,继续道:“邢国公在朝中没有对手。”

又说到点子上了!

这件事错的根源在朱祁钰身上。

当初了为了瓦解军中军头,硬生生把于谦塞进去,封于谦为国公,平衡军中势力。

这样一来,于谦从文官变成了勋贵。

在文官这边就没有对手了。

本来文武对立,皇帝才能稳如泰山。

于谦本身是文官,在文官里面名声极好,如今变成了勋贵,等于两头逢源,压根就没有天敌。

所以皇帝才会苦恼。

“如何解?”朱祁钰看着胡贵菊略显发福的脸庞,白皙圆润,却真的好看。

不愧是胡濙的孙女,女中诸葛。

“朝中资历比邢国公高的,年纪比邢国公大的,比比皆是,他却又是国公,又是首辅,您说人心会服吗?”

胡贵菊这话说得胆子太大了。

这句话还有一层深意,就是邢国公震古烁今的战功,带来的光环,正在消散。

应该找到机会,把他的光环打散。

皇帝才能拿捏他。

“你觉得谁合适?”朱祁钰又问。

“陛下,臣妾不过后宫妇人,哪里知道前朝那么多官员呀?”胡贵菊不敢说。

她爷爷最合适!

朱祁钰揽着她:“朕能娶你,泼天之幸。”

“臣妾嫁给圣上,才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胡贵菊要跪下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