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中华江开通,铁路开建,保守的大楚(4 / 5)

作品:《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注满罗布泊。

但这不是治水司的目的。

罗布泊,只是一个蓄水湖而已,孔雀河注定要和疏勒河相连。

但仅凭孔雀河,是无法支撑疏勒河流域的。

所以,治水司官员,又挖通了一条更长的人工河。

将塔里木河和车尔臣河汇聚,加大车尔臣河的流域,助力车尔臣河流向罗布泊。

让罗布泊形成一个中转型蓄水池。

塔里木河、车尔臣河、孔雀河,三条河,给疏勒河注水。

治水司担心水量仍旧不够。

特意改道了几条臓区小河流,转向汇入塔里木河,再修低了通往孔雀河的河床,让孔雀河源源不断给疏勒河注水。

疏勒河,流经敦煌、瓜州、玉门,但因为水量越来越少,到嘉峪关就干涸了。

有了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注水,让疏勒河能够直接连通弱水。

内地和西域,就有了一条大江。

甚至,治水司提出,如果疏勒河流域不够,就改道额尔齐斯河,让额尔齐斯河翻越阿尔泰山,给疏勒河持续注水。

这项提议,打动了皇帝。

皇帝可不管中亚渴不渴,反正大明需要一条大河,最好能直接贯通鄂毕河,这样一来,整条大河,就是大明西疆的天然屏障。

另一边。

就是开都河,连通伊犁河河段。

因为中枢提出,优先疏勒河用水,所以开都河与伊犁河河段,要等疏勒河注水完毕后。

再行开凿最后一段。

足足等了一个月,疏勒河顺利连接弱水,这边才开凿开都河和伊犁河河段。

伊犁河得到扩容,伊犁河最终流入巴尔喀什湖。

但是,费尔干纳盆地已经成为大明领土。

伊犁河要负担两个工作,一是给伊塞克湖注水,连通伊塞克湖和塔里木河的最后一公里,让塔里木河和伊塞克湖相连,并和伊犁河相连,塔里木河和伊犁河,同时给伊塞克湖注水。

第二个,就是巴尔喀什湖分流给楚河。

帮助楚河汇入锡尔河。

最终流入咸海。

整个中华江,主干流才算彻底做完。

全线的河名,统称为中华江,流域面积,要超过长江,作用要比黄河还要大。

整个沿线的百姓,都被迁移走了,本该迁去费尔干纳盆地,但盆地里天天暴乱,只能迁去魏国。

景泰四十六年十二月,乌斯贜向中枢报捷,中华江建设完成!

和计划基本相同。

经过注水的疏勒河,全线能够行驶大型船支,又扩大了弱水流域,全程行驶大船。

大明的运力,就能从国内,直接运到咸海。

整个流域,都在大明掌握之内。

中华江,也成为大明第三江。

大明拥有八条大江,长江、黄河、中华江、黑龙江、叶尼塞河、勒拿河、鄂毕河、澜沧江,全是大江大河。

治水司又提出,引额尔齐斯河的水,注入疏勒河,加大疏勒河流域,也方便大明的船支,通往鄂毕河。

进而彻底掌握鄂毕河。

主要是额尔齐斯河要给甘肃进一步注水,让甘肃和青海的河道扩大,让中枢能派更多的大船进入中亚。

这条决议,皇帝立刻通过,工期预计三年。

而这次活下来的1400万奴隶,因为立下功劳,转为二等人,给予一部分工钱,改名为大明工程队。

二等人就有娶妻权力了,这是修通中华江的奖励,未来说不定能变成明人了。

随着中华江建设完毕,乌斯贜全线通了沥青路。

大明已经不是流官控制了,而是一切都由中枢指派,乌斯贜已经从宣慰司,变成大明腹地。

截止到景泰四十三年,大明所有省份,都通了沥青路,如今正在修通往藩国的沥青路。

主要是印度、中亚的路。

而在西欧。

东欧剧变,给西欧各国敲响了警钟。

大明商王,打败了克里米亚汗国和莫斯科公国,如今两个汗国,对大商俯首称臣。

这直接威胁到了奥斯曼东进的道路。

奥斯曼疯狂散布恐明消息。

大楚肯定收到了影响了,但并不大。

这几年,朱见深一直在巩固根据地,整个意大利,正在进行民族替换。

到了景泰四十四年,整个意大利,已经找不到原住民了,全是汉人衣冠的明人。

他们比大明更加保守。

不许人披头散发,不许人剪短头发,不许穿奇装异服,甚至景泰装也被打入奇装异服的行列。

礼数,比大明更重。

机械、化学之学,被斥为末端之学,甚至基教之学,也被士大夫列为禁书,不许阅读。

这引起了罗马教宗的极为不满。

从朱见深占据意大利之后,就不建教堂了,还修了几座佛寺,这大大刺激到了罗马教宗。

教皇甚至要举行一次十字军南征。

对此,朱见深全当放屁,继续修建寺庙和道观,儒教香火遍地,佛道会儒教融合,才有了今日的地位。

明人信封的是儒教,而非其他教。

欧罗巴列国也乐得看笑话,反正神圣罗马帝国都倒了,谁都知道,教皇那一套,是稳固统治的,谁也不想头上坐着一个太上皇。

当初引进大楚,就是西班牙的战略眼光。

现在看,是最正确的事情。

同样的,有教皇遏制大楚,大楚在欧罗巴永远是外人,他们就是天然靶子。

朱见深呢,痛并快乐着。

他对自己的国家,进行深层次改造。

尤其从国内,吸引上万顽固派,对大楚进行大手术。

刘大夏看在眼里,只能唏嘘。

他很明白楚王的意思,楚地在群狼环伺的欧罗巴,终究是外人,倘若不保持文化独立性,他们很快就会被同化的。

汉文化之所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