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秦国相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三百零三章 七国论!(中)(2 / 2)

作品:《大秦国相

“第一是‘亲士急贤’。”

“《墨子·亲士》云:入国而不存其士,则国亡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第二是‘众贤厚国。’”

“《墨子·尚贤上》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在于众贤而已。”

“第三是‘尚贤乃为政之本’。”

“《墨子·尚贤中、下》云:.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为政之本也?贤者为政,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此安生生!.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魏国以伪尚贤之道,塞天下耳目,诚天亡之国也!”

听着嵇恒对人才的见解,扶苏后背已然湿透。

他却是感觉,嵇恒说的就是大秦,大秦这些年,的确尊贤,但也只是口头上尊贤,并不会予以重任,而且自大秦一统天下以来,朝野上下都有着一股傲慢跟骄横,认为天下人才都为秦人,自会主动投效,何以再如过去从布衣中搜寻?

而且大秦对于人才使用,大多局限在了功臣子弟,亦或者是秦人子弟,鲜少会真的重用六地士人。

因为朝廷始终抱有戒心。

而这岂不就是魏国当年的‘外宽内忌’?

失才便要亡国。

若是大量士人无法施展抱负,那所谓的皆为秦人,恐反成了吴起所说‘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想到这。

扶苏不由冷汗涔涔。

他已然是明白,嵇恒为何让自己上书颁布求贤令了。

为的便是尽可能的招揽人才,避免天下才士流失,从而让大秦避免落入到魏国那般的荒谬处境。

扶苏深吸口气。

脸色已变得十分严肃。

不敢再抱有任何的侥幸跟轻视。

昨日之赵魏韩,未尝不是今日之大秦。

嵇恒轻叹一声,感慨万千道:“三晋赵魏韩之亡,是过去华美壮盛的中原文明以崩溃形势弥散华夏的开始,历史的看,这种崩溃具有使整个华夏文明融合于统一国度而再造再生的意义,具有壮烈的历史美感。”

“然究其根本。”

“三晋政治文明赖以存在的框架,实则已完全不适宜天下,而三家之变法,又存在着明显缺陷,这种缺陷实则是一致的,便是变法不彻底,没有延续性,更没有后续,国家形势下不具有激励社会的强大力量,虽能因变法强盛一时,然在滚滚历史洪流下,注定被轰击的支零破碎。”

“事实上,秦国也一样。”

“在秦献公之前,秦国内部的兵变之频繁丝毫不亚于赵国,对人才之排挤丝毫不输于魏国,政见之短视,内争之频繁,同样不弱于韩国,而在如此艰难复杂的局面下,商鞅变法的横空出世,却是彻底扭转了局面。”

“使得秦部族在重刑威慑下与激赏奖励之下,最终凝聚成让天下为之震撼的力量。”

“只不过大秦立国这十年,大秦已再度陷入到了这般境地。”

“而这即是更法的意义。”

扶苏恭敬的朝嵇恒行了一礼,沉声道:“扶苏受教了,扶苏已将先生之言记下,回去便自省眼下种种所为。”

对此。

嵇恒轻叹摇头。

他并未就扶苏多说什么,继续往后续说起。

“接下来是燕。”

“燕国其实并无什么好说的。”

“不过是一起固守王道传统的悲剧罢了。”

“燕为拥有天子血统的老贵族,尊严的秉承着遥远的传统,孜孜以求的追求着祖先的仁德。”

“虽尝试过异动,但逆潮流之下,也是很快败亡。”

“战国之世,兴亡选择骤然尖锐起来,而燕国面对古老的政治传统与不变则亡的尖锐现实,却是时刻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一方面在政治权力的矛盾冲突与邦交之道的国家较量中,依旧奉行着过时的王道传统,妄图继续以王道大德来平息日渐激烈的厉害冲突,整个战国,燕国都显露出于当世格格不入的迂腐,以及一股浓烈的迂政之风。”

“另一方面。”

“在变革内部体制与迫切需要增强国家实力的现状面前,燕国的变法实则是迫不得已,而且也变得十分有限,稍见功效便戛然而止,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自是造成了国内巨大的割裂,甚至严重到兵变内乱,乐毅变法所积累下来的国家实力,也在这般兵变内乱下,瞬间被冲击的荡然无存。”

说到这。

嵇恒也不由嗤笑连连。

乐毅当年伐齐,秋风扫落叶般,攻下齐七十余城,但也仅此而已。

以当年燕国强大的实力,何以五年时间攻不下最后的两座小城,以至于功败垂成?原因同样便在于王道上。

乐毅在燕国的变法,根本没触及燕国的王道传统,只能说是休养生息,整顿吏治,训练新军等少数几项,诚然,的确积蓄了力量,也在破齐之战中大显威风,但后续燕国的王道理念旧病复发,妄图通过围城来让齐国自行瓦解,最终落得草草收场。

不禁让人感叹荒诞不经。

第三更正在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