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水浒之被逼做贼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六章 落魄的书生(2 / 2)

作品:《水浒之被逼做贼

“没甚么,闲来无事出来转转,听闻济州那里有个巨野泽,某正是要去瞧瞧。”张凡答道。

通过几句谈话张凡就确定了此时的王伦还没有决定到梁山落草,应该说正在前往沧州柴大官人府中的路上。就是不知道之后在柴府有了什么样的谈话或者经历,才促使了王伦落草。

两人只是初遇,也没有怎么深交,各自介绍了下,就喝酒吃肉,一席午餐片刻就被吃完,各自上路。以后能遇到再说,遇不到也就是个过客,没什么大不了的。

张凡付了账后继续向着济州而去。路上不免的想到了王伦以及他原本的下场。

其实吧,在张凡看来,王伦这个人并不能说是一无是处,反而是很有想法的。只是他在当家之时犯了几个错误这才导致了自己的悲惨下场。

首先王伦并不是那种只读圣贤书的迂腐书生,就看他落第之后,因一肚子“鸟气”就上了梁山泊,就可见一斑了。不要小看这个决定,没气魄的文人是万万不敢的,这需要非常决绝的心。

君不见在后世有多少人一边骂着老板,嘴里说着大不了不干了,可是最后第二天还是老老实实的去上班。看见领导该点头哈腰还是点头哈腰的?可见决心不是那么容易下的。

王伦不仅下定决心落草了,他还当了一把手。不仅当了一把手,他还把梁山泊经营得有声有色。从白手起家到聚起七八百的喽啰,是很不容易的。用周围百姓的话说就是县衙的官兵也不敢轻易的下来找事就知道了。

所以其也是有手段和眼光的,不然哪里能让那些亡命之徒服气?一般的山寨之上,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最多也就是二把手的位置,能做到老大的有几个?

而且他还有自知之明。作为一寨之主,王伦肯自己心里寻思“我又没十分本事”,这份自知之明其实是了不起的。

再说王伦在待人接物上,其实也并非不堪,甚至可以说算得上大方,并且也留意和结交好汉。看他对待杨志上就能看出来,并没有强留,只是交好。

即使当初不打算留林冲,他也拿出了五十两白银和两匹丝相送。这已经不能算是小气了。按照后世的钱币计算,就是拿出了几万块来,这能说小气么?接待后来的晁盖一行人时,也是出手大方,宰了两头黄牛、十个羊、五个猪设宴款待。后来不愿留人时也是五锭大银相送,真的不能说其小气。

客观一点说:王伦对林冲和对晁盖一行,实在说不上坏和刻薄。放到如今,做人做到这个样子,已经可以进入优秀的行列了。

而不愿意接纳,也只是有压不住别人的自知之明罢了。

不过这只是说王伦并非那么不堪,并不能说就多么厉害,他犯得错误也是不少的。张凡总结了一下,最重要的就是:既然投身江湖了,就要讲江湖规矩。

首先想要自保就要扩大规模,就要广开贤路、招贤纳士。这不管在哪一个团体内,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想要招贤纳士就要有不同的地方才能吸引人,后来宋江弄得替天行道的名头就很不错,盗亦有道,虽然只是名号上的,但也显出不同了。可是王伦的梁山就和普通的山寨没什么不同,杀人抢劫一般模样。

第三山寨不是老大的私人财产,在没有发展起来彻底掌握全局之时,山寨其实就是大伙共有的,只是老大的话语权更大罢了。而王伦就没有想明白这点,还当谁开创的就是谁的,竟然对林冲口出“畜牲”这种字眼,看晁盖和宋江何时说过这种话?

最后就是已经应许了林冲入伙了,还不改变策略拉拢,反而压制,你这不是找事么?你们这几个头领能打得过人家么?不知道林冲这大半年来受的委屈和屈辱已经到了他忍耐的极限,就要浴火重生了么?还继续给他侮辱,这不是给了林冲一个发泄口么?

情绪都是需要积累的,王伦很不幸的就是撞在了林冲忍耐的极限上。要是在应许了林冲上山之后,好言拉拢,平复其的怒气,哪里还会有火并的事?

所以说什么事情都是人自己作的。王伦最大的错误就是:身山林草莽之中,却压根不懂江湖的游戏到底怎么玩。还用朝堂体制内的规矩来衡量,所以被人扫出局就不意外了。

张凡思考这些也就是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走了王伦的老路。

最主要的还是要自身强大,头脑聪明,懂人情世故,有气量,还要讲义气有威望。

这些都是张凡要慢慢提升的。

思考着事情,张凡一路通畅的到了黄河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