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世界第一,南山碳纤维的高光时刻(2 / 2)

作品:《重生99做汽车巨头

听了朱正峰的这个指示,陶文立马就动了起来。

不过,春城汽车集团内部那么兴致勃勃的讨论着南山红旗的事情的时候,作为最关键的人物之一的曹阳,却是跑到长安市视察南山碳纤维去了。

南山红旗的事情,完全就被他给抛到脑后去了。

集团那么多人,南山红旗也有自己的经营团队,曹阳并不准备花费太多的精力到那里去。

毕竟,南山红旗的发展,更多的做的是抢市场的事情,对于汽车的技术提升来说,影响非常有限。

可是南山碳纤维就不一样了。

已经大规模量产T800这种全球主流高端碳纤维产品的它,如今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声名赫赫。

因为它的出现,东丽等碳纤维巨头在华夏的销售额可谓是断崖式下跌。

高端的市场被抢了,中低端的市场又有南山碳纤维跟光威集团合作的工厂生产,哪里还有东丽他们的事情了?

也就是一些外资企业习惯性的继续从东丽等碳纤维厂家购买碳纤维,其他华夏厂家,九成以上都已经转向了南山碳纤维。

要是一般的企业,把业务做到这个份上,可能就开始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生活了。

反正T800这种碳纤维,五年内国内都不大可能出现竞争对手。

南山碳纤维完全可以舒舒服服的过几年好日子。

不过曹阳却是知道动力和美利坚赫氏等碳纤维巨头都在研究更加先进的碳纤维产品。

“曹总,我们的T1100碳纤维已经开始小批量的生产,拉伸强度可以达到6600MPa、拉伸模量324GPa。”

“虽然东丽公司在九十年代就宣称自己在实验室状态开发出来了类似性能的碳纤维,但是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实现商业化生产,它们量产的最高端型号也只是T800。”

“美利坚赫氏那边,目前量产的最先进产品也是IM7,相当于东丽的T800。”

“不过听说它们的IM8和IM10已经在开发之中,在未来的不久内应该有机会实现量产。”

“按照我们把握的这些信息,一旦我们今年顺利的把T1100实现了大规模的生产,那么南山碳纤维就是全球最先掌握这一技术的厂家,到时候在航空航天、高端体育等领域,将可以实现进一步的市场拓展。”

曾建英现在的心情非常的不错。

在加入到南山碳纤维之前,他研究了一辈子的碳纤维,但也只是在实验室状态生产出来了T300和T400的碳纤维,没有机会实现商业化,更加不用说商业化T700和T800的事情。

但是现在却是开始准备量产T1100了。

这种技术进步和成就感,绝对是不一样的。

到了他这个层次的人,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追求。

南山碳纤维充分的满足了他在这方面的需求。

“这个情况,上面都知道了吧?”

曹阳很清楚,像是T1100这样子战略级别的碳纤维产品,虽然是南山碳纤维搞出来的,但是以后能够卖给谁,能用在什么地方,却是绝对不是南山碳纤维可以定的。

甚至只未来好几年内容,T1100大概率都是属于不允许出口的存在。

当然了,华夏本来就是碳纤维消耗的大国,哪怕是不能出口,倒也不用担心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市场。

并且,伴随着T1100产品的出现,今后T800的管制肯定会放松,到时候T800很可能成为南山碳纤维最挣钱的产品。

毕竟,哪怕是放在全世界,T800也是最顶尖的产品。

不仅各种民用客机和军用飞机上会大量使用,各种火箭、导弹等航空航天相关的产品,都有使用的饿需求。

甚至是高端的高尔夫球杆、钓鱼竿之类的,也是T800的主要使用产品。

“已经知道了,之前实验室状态的时候,就有专家组过来验收确认。”

“这一次在量产生产线上的小规模试生产,也有专门的专家团队和一些特殊部门的人员过来确认,甚至我们工厂内部还有一栋楼是专门给到特殊部门的驻厂人员和警卫人员使用的。”

南山碳纤维占地面积不小,本身就有安保部。

不过由于生产的高端碳纤维是很敏感的材料,不仅国内的竞争对手很想知道相关的工艺,国外的对手就更加不用说了。

甚至还有不少人希望南山碳纤维能够出事。

这么一来,除了南山碳纤维自己的安保团队,公司内部肯定也有一些其他的警卫力量。

这个事情,曹阳也是知道的,不过没有过多的去了解。

也没有必要了解的太深。

反正自己当初搞碳纤维,就是不想要被卡脖子,现在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剩下的发展反倒是不需要自己太过于操心了。

“在研发T1100的过程当中,T800的工艺有进化吗?”

相比短期内可能不会大规模生产的T1100,T800的实用性显然是更强的,在各行业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使用案例。

像是更换材料,哪怕是在汽车零部件上,往往也需要耗费一两年的时间去做各项验证工作,最终验证通过之后才会量产使用。

对于航空航天这个行业内,一种全新材料的使用,需要做的验证就更多了。

比如一架飞机的机翼现在使用了T800碳纤维型复合材料,如果要更换为T1100碳纤维复合材料,需要做的验证项目,没有几年时间是完成不了的。

甚至T1100虽然生产出来了,但是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它的性能优势,也是需要跟其他的树脂材料一起验证,最终变为一种碳纤维树脂材。

这个过程,肯定也是需要时间的。

虽然最难的一步已经搞定了,但是后面的工作也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眼下曹阳反而是更加关注T800的情况。

“在修建T1100的生产线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一些设备做了改进,一部分的改进措施是只需要调整一些参数就能实现的,这些可以水平展开到T800的生产线上。”

“与此同时,我们在研发过程当中,也找到了一些降低T800生产成本的方案。”

“只是要把这些优势全部发挥出来,可能需要对生产线进行一些改造,甚至新修建一条产线。”

对于这个问题,曾建英自然是了然于胸。

最近一年,他几乎全部时间都是泡在南山碳纤维的实验室里头和生产现场。

要不然哪怕是有曹阳时不时的意外点拨,T1100也不可能那么快的进入到小规模量产的阶段。

要知道,东瀛的东丽公司,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在实验室状态下研究出来了类似T1100的产品,但是为了把产品从实验室状态变为工业化生产,它们耗费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还没有完全突破。

当然了,这里面可能有一些其他的考虑。

比如T800已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了,在没有挣到足够多的钱之前,没有必要那么快的把T1100给实现大规模量产。

要不然T800的意义就很小了。

“T800的市场需求以后应该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之前我们的产能主要集中在T700及其一下的产品上面,下一步可以直接修建一个T800的新工厂。”

曹阳没有任何犹豫就拍板了一个新工厂的修建事宜。

今后华夏对碳纤维的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T800这种产品,国内根本就没有人能够生产,国外也是限制出口,根本不用担心生产出来之后没有人买。

甚至因为T1100的出现,今后南山碳纤维的T800还能实现出口呢。

那么一来,市场空间就完全不一样了。

毕竟T800在海外的高端市场领域,已经有了很多的应用实绩。

这些材料卖给人家,对方只需要做一些基本的材料性能确认,就可以考虑开始使用了。

无形之中,这也是大大的缩短了南山碳纤维的T800产品拓展市场的成本。

“没问题,我立马就安排人去做规划,到时候约时间给您专门汇报换一下。”

看到曹阳那么大方的批准了T800新产线修建的计划,曾建英也是心情大好。

作为南山碳纤维的总经理,他绝对是希望公司的产能越大越好。

按照南山碳纤维生产的东西,在华夏都找不到第二家可以生产,根本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市场问题。

“对了,我们T1100开始在量产线上小规模量产的事情,相关部门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交代?”

曹阳知道T1100的大概率是属于需要保密的材料,至少国外同类产品出现之前,是需要保密的。

所以下线仪式之类的,大概率是不会搞了。

但是该问清楚的还是问清楚一下。

“这个产线从现在开始都会有专门的警卫力量在四周守护,进出方面有一些特别的管理措施。”

“我们除了负责技术上的事情,其他的不少东西都是要听驻厂代表的意见。”

曾建英说到这里,又赶紧补充了一句,道:“这个情况也是正常的,毕竟T1100肯定是首先在航空航天上进行使用,有自己的保密要求。”

南山碳纤维作为世界上第一家实现T1100碳纤维量产的厂家,这一天绝对是属于南山碳纤维的高光时刻,但却是没有办法对外宣传。

曾建英也是担心曹阳会有意见。

到时候万一自家老板年轻气盛,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那到时候场面就有点尴尬了。

所以曾建英才会有点担心的进行补充说明。

哪知道曹阳根本就不在意这些东西。

反正南山碳纤维现在的地位已经很稳固了。

不过,南山碳纤维不去宣传,并不表示所有的信息都能完全保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