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为华夏之崛起而读书(2 / 2)

作品:《大隋:我,杨广,又苟又稳

见众人答不上来,杨广便直接了当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此话不对,不过是苏秦谦虚或说直白些虚伪的托词罢了,却教坏了后世子孙。”

众人大惊,直接说苏秦虚伪,这好歹也是洛阳本地先人,若非因为身份是晋王,在场之人怕是要站起来直接对喷了,但是因为是晋王,他们不敢。

“方才你介绍苏秦出游列国,以期谋一官半职,从他年少时便一直打算当官,只不过怀才不遇罢了,后得机遇便扶摇直上,佩六国相印,他嘴上说着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做的却不是如此,纵使给他洛阳二顷田,百顷田,千顷田,亦会佩六国相印。”

“这才是真正的士大夫,当仁不让,遇难不退,胸怀万民,为中原天下有一拳之力便尽一拳之力,国家危难则救国救民,国家兴旺则添砖加瓦。”

杨广的语气轻缓,并不激动,但是说的众人哑口无言,王隆无比欣慰的看着杨广。

本以为他这样就说完了,但是杨广仅仅停了一息时间便再次开口。

“士大夫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声音依旧不响,但是这四句话如同亘古洪钟炸响在王隆的脑中,这是何等气魄?!

王隆怔怔的看着杨广,心中在怒号:“他说士大夫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更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说出如此的话?光是念起来都觉得激奋人心。”

横渠四句,对于第一次听到它的读书人具有永恒且强烈的杀伤力,这种杀伤力对于那些读书越多,追寻越久,为人越正的读书人来说越是致命。

因为其中蕴含着所有读书人,在出发时的美好期盼,又有着包容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就像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对于从底层爬上来的武将的意义差不多。

体会到杨广三言两语中所蕴含的力量,就算是寻常不对付的元孝距以后说杨广也只得多了一句,空有文采。

就算再不愿意承认,在这方面元孝距觉得绝对不能惹杨广,什么诗会啊,佳节绝对不要在杨广的面前装杯。

震惊之后王隆对着杨广说:“晋王殿下之言我等应谨记在心才行。”

“是,王夫子。”

杨广到有些无奈,他并不想人前显贵,但是就碰到咱专业上了。

王隆对于今日甚是满意,今日名为讲学,但是他反而和杨广学了许多。

对着年轻人说:“今日能听到晋王的话幸哉,诸位回到家中不妨多想想晋王今日之言,想通了对你们多有裨益。”

“多谢夫子教诲,多谢晋王教诲。”

众人散去后,杨广也准备离去,走到门口和王隆作别就上了马车。

路上一对猎人父子走过,打山货野味的猎人今日刚卖完了皮毛,领着儿子走过此处。

那皮肤黝黑的孩子好奇的看着中南大学堂的牌匾,并不大的眼睛里却充满着光亮:“阿爹,这就是那什么学堂吗?”

猎户忙拉住了自家孩子:“你这孩子往前跑什么,别冲撞了里面的贵人。”

“爹,我以后能来这里读书吗?”

“胡思乱想什么?那可是贵公子们读书的地方,你爹我是打猎的,你把我这身本事学了去,以后就有活路了,还想读书?咱家啥时候出过读书人?”

孩子满心的憧憬但是被他爹一句话堵死了。

孩子的失望让他的眼神无比的暗淡,没了之前的光彩。

此时一辆华贵的马车缓缓驶过,一个公子哥探出脑袋来喊:“喂,小兄弟,想读书吗?”

男孩子欲言又止,无话说。

杨广从车上扔下一本书来,然后说:“想读就读吧,不认识的字就去读书报刊处自己看,能学几个算几个。”

马车驶离,男孩捡起书,他不认识字,只能分辨那印刷出来的书上头第一个字是“三”。

马车内袁天天问杨广:“给那孩子一本书,有什么用呢,他会看吗?”

杨广一笑,从容自信:“看与不看都无妨,做对的事情变好了。”

“为何你想要这么多人读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