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皇太后主动提归政了(2 / 2)

作品:《我在现代留过学

她若要恋栈不去,最后恐怕只会落得和慈圣光献一样的下场——被宰相带着文武百官,逼着撤帘。

这就没有体面了。

而她一辈子最要脸面,是万万不愿如此的。

既然如此,早早说清楚,对她和高家是最好的选择。

赵煦一听,连忙起身,在床榻上跪着磕头感谢:“自皇考不幸,奄弃天下,臣得太母、母后保佑拥护,可谓受尽太母、母后慈爱、保佑……”

“若无太母、母后保佑拥护,主持大局,安定社稷,臣安能安心读书、成长、学习?”

“臣愿长大后,奉养太母、母后,尽享天伦!”

“好孩子!”太皇太后微笑着,抱住了这个孩子。

向太后也是流出高兴的眼泪,加入其中,对赵煦道:“六哥要记住今日所说的话,将来好好孝顺太母。”

她很清楚,能让姑后主动开口许诺,只要六哥成年,既行归政,对这位姑后来说到底有多难?

要知道,她这些日子可一直在姑后面前旁敲侧击反复暗示,却从未得到过明确答复。

如今,姑后既答允了,那么归政之日,就可以提上日程。

“嗯!”赵煦认真的点头:“儿知道的。”

经历了上上辈子的那诸般之事,又在现代留学十年。

赵煦早已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政治生物。

而政治生物的眼中和心里,没有爱恨,只有权力。

同时,突出一个言而无信,翻脸不认人。

最典型的莫过于那鞑子皇帝弘历了。

当然,赵煦的性格,做不到弘历那般无情。

同时,大宋的社会环境和体制,也不允许有弘历的生存空间——弘历这样的君主,也只有鞑子的体制才能孕育、诞生。

放其他任何朝代,都必然逼反天下!

尤其是大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而是确确实实的现实!

王安石为什么和他父皇闹翻?

别人不知道,赵煦还不清楚?

相权和皇权发生了冲突!

而且是不可调和的冲突!

那个拗相公,见事不可为,就索性撂挑子跑路,乘桴浮于海去了。

正因为知道这个现实,赵煦才会在大多数时候,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仁厚、宽和、好说话、肯听劝的形象。

只偶尔用一下霹雳手段,震慑大臣,告诉别人——他既有慈悲心肠,也能做怒目金刚!

……

祖孙三人互相抱着,依偎了一会。

太皇太后似乎想起了什么事情,放开赵煦,问道:“官家,老身听说绫锦院的官吏,都在退赃,如今已退了各种绢布一万余匹?”

“嗯!”赵煦点头:“昨日户部的章衡和孙臣报告了。”

“小小的一个绫锦院,不过两三日,就退赃一万多匹绢布。”

“可想而知,其他诸司是个什么情况了!”

“这弊病太深,好多大臣都上书,想要穷治诸司之弊!”

这样想着,赵煦就看向太皇太后,还有向太后:“太母、母后以为呢?”

两宫互相看了看,然后就都坚决的摇头。

“六哥,诸司固然有弊!”

“可倘若没有诸司,这天下事恐也难以维系了!”向太后轻声劝道。

这是事实!

赵煦在现代,看过一个电视剧,剧中的万寿帝君曾发出灵魂拷问——朕的钱,他们拿两百万,分朕一百万,还要朕感谢他们吗?!

而根据赵煦的了解,万寿帝君能分一百万,其实还是严党公忠体国。

换清流的徐阶一党去怕不是三百万自己拿两百五十万,剩下五十万飘没三十万,最后到万寿帝君手里能剩下二十万就算对得起他了!

至少,徐阶们的徒子徒孙后来就是这么干的。

而大宋就没有这个问题。

诸司场务、州郡监当,都是赵官家们的钱袋子。

而且,这些家伙为了争宠,也为了磨勘升官,会想方设法的完成自己的KPI。

如此,皇帝的钱,就总能落到皇帝的小金库里。

赵煦的父皇那三十二个封桩库里的六七千万的财帛,就是这么来的。

老实说,赵煦要没有去过现代留学,开了眼界,是绝不会动诸司的。

诸司贪归贪,但从未少过给皇帝的那一份。

而且,他们常常会超额完成任务。

典型的就是绫锦院了。

不要看赵煦拿着绫锦院做文章,就以为绫锦院贪了他多少钱?

其实,绫锦院从未贪过他的钱。

绫锦院这些人退的赃,都是趴在那些织工身上吸血吸出来的。

而织工们则反过来,压榨剥削女工、工匠。

同样的事情,在州郡也一直在发生。

再苦一苦百姓,骂名诸司来担的事情,在大宋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

见到赵煦的神色犹豫,向太后连忙再道:“官家,请想想盱江先生的文章经义吧!”

盱江先生李觏,是一个旗帜鲜明的支持国家应该掌握国有经济命脉的大儒。

同时,他还是一位主张士大夫要大谈特谈利益的大儒。

赵煦从去年八月开始,就已经在学李觏的文章。

邓润甫从《庆历民言》开始教授,如今已经讲到了《国用》篇。

顺便说一句,因为邓润甫在经筵上,旗帜鲜明的给乃师李觏摇旗呐喊,鼓吹宣扬。

他现在已经被新党孤立了起来。

这很正常——邓润甫这样做,在其他新党大臣眼中,是完完全全的背叛,是对新学立场不坚定,对新学不老实,是新党中潜藏的小人。

没有宣布将之开除出新党籍贯,仅仅是因为王安石还没有发话。

若王安石发话,那立刻就会是——二三子可击鼓而攻之了。

但大家都已经不带邓润甫玩了,邓润甫现在上朝来来去去都是一个人。

而旧党?

旧党对此冷眼旁观,很多人都觉得最好,邓润甫和李清臣、安焘这些新党执政一起同归于尽。

那就真的是棒极了!

要是能把在外面的章惇、曾布还有韩缜、邓绾也一起送走,就再好不过。

而根据赵煦的观察,邓润甫对此是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听到向太后提起盱江先生李觏,作为早已经矢志要成为李觏思想最好的继承人和李觏唯一指定传人。

赵煦顿时就来了兴趣。

“母后的意思,儿明白!”赵煦道:“我也正想和母后、太母说一说我的想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