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2)

作品:《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这个时候,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走了过来:“欢迎欢迎。”

陈从周,国内首席园林建筑学家、园林美学大师。

四年前,当大都会博物馆准备建筑一座摆放明代家具的展厅时。

著名设计师贝聿铭,二话没说就向方闻推荐了陈从周。

“当时一楼的埃及厅上方是个全挑空的设计,”

在江山与张路架好了摄像机后,方主任首先介绍了起来:

“之后博物馆决定,就在埃及厅的上方加盖一个二层楼板,作为中式园林的展位。

选好了展厅地点后,展厅的建筑风格又成了一个大问题。

在寻遍了苏杭地区的庭院后,陈工和我一致认为苏-州城的殿春簃是个很不错的样本……”

清泉、假山、半亭、书房……

装修已经接近尾声的明轩展厅内,来自国内的27位工匠正在完成最后的修饰工作。

随着方闻和陈从周的介绍,江山扛着摄像机一路跟着。

当镜头对准一位位工匠的时候,很多同志还对着摄像机笑呵呵的招了招手。

“国家领导对纽约博物馆的项目非常支持,”

陈从周边走边说:“明轩厅的一砖一木全部来自国内。

这里的50根楠木梁柱,都是1979年专门采伐的。

当时在四川的森林中砍伐后,扎成木筏直接从长江漂流至苏州。

为了给展厅烧制砖瓦,苏州还重新启用了陆墓的御窑……”

王世襄脚步一停:“陆墓御窑?紫禁城的御窑?”

“对,就是紫禁城的御窑,”

陈从周点了点头:“按照老规矩,这里的每一块砖都打上了‘戊午苏州陆墓御窑新造’的印记。”

听到这,王世襄转头看了眼江山:“还真不是一般的支持了。”

江山只笑不语,中美蜜月期间的诸多事宜可不就是顶格上嘛。

“不仅是国内,”

方闻在这会拿出了一叠照片:“美方的领导也十分重视这项中美艺术合作……”

接过照片后,摄制组的几位同志一块看了起来。

“这一张是纽约市长亲自主持的开工仪式,下面这张是中美两国工人在开工仪式上交换安全帽的场景,”

方主任在旁边一一介绍道:“还有这张,是前总统尼可松亲临博物馆看望苏州工匠们的照片……”

“这些照片可以给我们一份吗?”

江山一拿到这叠照片,就没准备撒手了:“我计划把它们一块放进纪录片里。”

“当然可以了,”方主任笑道:“这些照片本来就是给你们准备的。”

那敢情好,江山笑眯眯的将照片递给了身后的余思归。

“请问,”

下一秒,一直在犹豫不决的陈从周实在是忍不住了:“您是不是黄永钰先生?”

“正是在下,”

早就被对方看得发毛的黄永钰反问道:“你认识我?”

“哎呀,”

陈从周一听,赶紧握住了黄永钰的手:“我先头就看着面熟,没想到还真是你啊。”

瞧着对方一脸的激动,一片茫然的黄永钰,只能使劲的回忆。

不过还没等他多动会脑子,方闻也过来打招呼了:“原来您就是黄永钰先生,幸会幸会。”

接着,他们又将目光转向了王世襄:“请问您是?”

“他伱们都不认识?”

为了给好友壮壮声势,黄永钰隆重介绍了起来:“国内著名的文物专家、文物鉴赏家、漆器技法整理编撰者、古建筑研究所专员王、世、襄!”

“王世襄?”

一听对方的介绍,方闻差点没原地起跳:“故宫文物研究所的王世襄?”

“退休职工一个,”王世襄一脸的风轻云淡:“不足挂齿啊!”

方闻再次确认道:“您真是王世襄先生?”

王世襄点了点头。

瞧着对方激动的模样,不仅的王世襄本人,就连一旁的江山也停下了手里的活。

方闻紧紧握着王世襄的手:“真是没想到啊,国内居然给摄制组安排了两位特级专家。”

黄永钰和王世襄相互瞧了瞧,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升的级。

“王老,您来得正好,”方闻问道:“能帮我们馆看件东西吗?”

王世襄:“古董?”

“也可以这么说吧,”

说完,方闻向着一个方向指了一下:“请跟我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