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此一去,西夏不复(2 / 5)

作品:《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范仲淹听了连连点头,感慨万分道:“还是汉龙想得周道啊。”

“也是现在开封府知府是老包吧。”

赵骏笑道:“我还是很满意他的能力,他对这些困难户的关照很上心。之前出过有人欺凌这些弱小,甚至冒领五保户补贴的,都被他严惩了。”

“嗯,包拯确实是做这個的料,希望他能够在开封府的任上一直好好地干下去吧。”

范仲淹亦是颇为欣慰。

包拯从开封府推官再升通判,然后同知,最好到如今开封知府,已经经历了近十年时间,在开封府的名声很高,可谓是众望所归。

什么皇室权贵,还是达官贵人,落到他手里肯定没有什么好下场,就连赵骏都被他当街斥责。

这样的下属在后世很多官员眼中最多就是个任劳任怨的牛马下属,脏活累活全让他干,至于升迁估计没这回事。

但在赵骏眼里,却是最好的下属。

他需要的就是这样能干实事,为黎民百姓谋福祉的官员。

因而即便包拯在朝中遭遇的压力很大,很多权贵都对他有意见,可赵骏依旧如一根擎天柱般站在他身后,

车窗外依旧是车水马龙,他们的队伍徐徐经过内城大街。

“炊饼,刚出炉的炊饼!”

“来一碗香喷喷的馄饨勒,来一碗哦。”

“今天的报纸头条有点意思啊,一直在谴责西贼这么多年屡次寇边的事情,朝廷是不是有什么动静?”

“能有什么动静?自从收复燕云之后,朝廷就一直偃旗息鼓,我快气死了。”

“看长城万里,蜿蜒峻岭;黄河九曲,浩荡东方。五岳巍峨,三江壮阔,碧海蓝天映艳阳。神州地,正繁荣昌盛,百业兴旺.”

“好词,这首《沁园春》当有我强盛大宋的风范。”

街边的茶摊依旧是人满为患,很多即便不是读书人也都会拿着报纸看,看看朝廷最近又有什么新消息。

有人在旁侧酒楼上高谈阔论,或言诗词,或言时政,就算是街边的工人都能唱两曲《浪淘沙》。

各种各样杂乱的声音涌来,谱写一曲开封城的人生百态。

事实上汴梁的识字率其实不算差,由于商业氛围浓厚,再加上从唐朝开始,印刷术就降低了识字的门槛,因此很多贩夫走卒都认字。

再加上朝廷开设的工厂都会成立扫盲班,为工人普及文化。

在这样的熏陶下,各种诗词遍地传唱,赵骏以鲁迅为化名抄词,甚至都跟不上新的诗词写作速度。

不仅一些后辈文人冒出头,甚至就连历史上从未听说过的词人都出现,写的诗词非常精彩。

上个月就有名水泥厂的工人写了首《菩萨蛮》,刊登在汴梁日报上,一时间震惊四座。

由此可见,也许历史上本来有些人具有写诗词的天赋,却因为家境贫寒读不起书,最终泯然众人。

如今这个盛世,衣食无忧,又有免费的读书机会,自然就有人乘风而起。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还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出现。

不仅仅是数理化的科研人才,还有文学家、家、戏曲家、歌唱家等等。

时代造就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