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对王安石进行思想教育(1 / 3)

作品:《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当王安石乘坐火车抵达汴梁的时候,也为汴梁现在的繁华吓了一大跳。

他看到城外的扩建区域比以前城里还大了至少两圈。

曾经的郊区此时已经变成高楼大厦。

想要从火车站的方向到吏部,还得雇佣马车或者轿子,走接近一个半时辰才能到。

据车夫说东西南北城区已经各延伸出了十余里,这就意味着开封城面积不止扩大了一倍,而是可能有数倍之多。

因为以前开封城面积约为平方公里。

如果在原本东西南北城墙长度约在公里的平均长度下,哪怕南北或者东西各延伸出的只有10里,加起来是10公里,面积也将增加六倍。

就如同一个长宽都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应该是1平方米。

但若是把长宽增加到2米,那么面积就会变成4平方米,比1米的正方形多了4倍面积一样。

所以可以想象,现在的汴梁城比以前大了不知道多少。

不过即便如此,王安石一路走来,看到的却是人口极为稠密,大街小巷,道路相当拥挤,很多街道水泄不通,需要开封府指挥交通。

这也正常。

开封府配合统计部每年都在做统计和规划。

去年年末的数据是开封府的城区面积为382平方公里,增长了7倍,而人口呢?

是317万。

这就意味着每平方公里有8200多人,人口稠密度跟后世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深圳有得一比了。

但后世深圳都是高楼大厦,而大宋却是平房居多,可见大宋的稠密度要远胜深圳。

只是相比之下,如今的汴梁已经算好的了。

要知道以前汴梁是平方公里拥挤了150万人口,到宋徽宗时期甚至超过260万人,人口稠密到跟人挤人没什么区别。

便在这满是惊讶当中,王安石抵达了吏部,随后就被一路带入了皇宫,进入了政制院。

二月底的政制院花团锦簇。

外面的小花园绿茵遮天,温暖的阳光洒落下来,只让人感觉到心旷神怡。

院外来来往往的官员很多,除了政制院的官吏以外,还有其它各部前来送公文或者奏事的官员,其中不乏有穿绯红大袍的高级官员。

王安石并没有被安排进院内,而是从侧门进了政制院后院,在一间会客室当中。

领路的官员指着椅子说道:“你先在这里坐一下。”

“好的。”

王安石就坐到了椅子上等着,侍从给他上了一杯茶,门就关上了。

过了大概一刻钟,穿着一身紫色大袍的赵骏才推门跨入屋里,说道:“介甫来了吗?”

“知院!”

王安石急忙放下喝了一半的茶杯,站起身拱手道:“下官王安石见过知院。”

赵骏上下打量了一下他,笑道:“快五年未见了吧,你又黑了不少。”

“劳知院关心。”

王安石又拱手一礼。

“哈哈哈,坐吧。”

赵骏笑着说道。

“谢知院。”

王安石坐下。

“现在请你是难请啊。”

赵骏一边坐到了椅子上,一边打趣道:“最开始是想把你放在汴梁,你以祖母年高拒绝。后来祖母离世,再想提拔你,你又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现在降职了,心满意足了?”

“只要是为百姓做事,为朝廷和官家分忧,即便是降职,王安石也是心甘情愿。”

王安石面色不改地说道。

赵骏笑了起来。

现在的王安石早就不是历史上那个。

因为历史上由于宋夏战争,使得原本康定元年的科举会试取消,直到庆历二年才开新科。

当时二十一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并且本来应该是第一名,只是文章中有一句话让赵祯不是很喜欢,结果就改成了第四。

但如今宋夏战争打是打了,可并未影响太大,导致科举取消。

于是王安石提前两年参加,以十九岁的年龄一举高中,力压苏颂、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以及苏洵荣登金榜状元。

他当了半年的将作监观政,随后被授予鄞县知县,任期为三年。

到庆历四年,也就是公元1044年的时候,恰好任期结束,前往吏部磨勘。

没想到赵骏那个时候刚好要解决三冗当中最后一冗兵冗问题,将门勋贵敬酒不吃吃罚酒,赵骏就下令彻查。

兵部尚书富弼需要组织了一批钦差前往各地军营调查军队。

其中包括王安石、黄庶、苏洵等那一大批同榜进士正处于任期结束等待磨勘,便都被选为了调查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