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穿在1977 / 章节正文阅读

第461章 老规矩(1 / 2)

作品:《穿在1977

与白浪湖生产队那个纯天然的大湖泊不同,卢家湾的小池塘,基本上都是通过改造低洼地形成的,地势比水田还低。

一个池塘,大的也只有一亩多面积,小的还不到三分地,这样的小池塘在卢家湾和其他3个生产大队都很普遍,几乎每个小队都有十几個这样的池塘,但是加起来也不过十来亩的水面。

然后在大生产的背景下,这些池塘全都被改造成养鱼的鱼塘,鱼塘的产出,也成为生产队的重要收入之一。

可惜,南湖公社还有个白浪湖,论卖鱼,谁都争不过他们,毕竟人家可是专业的。

所以卢家湾这些鱼塘里养的鱼,能卖出去的其实很少,除了供销社照顾性质的过来采购一部分大鱼,其他小一些的,基本上都是分给社员们当福利品。

在以前,这些鱼也是社员家庭最常见的肉食,因为自家养大的猪,绝大部分都会被卖掉,只留几斤过年。而这些卖不掉的鱼便用盐腌上、风干,家里孩子嘴馋了,或者来客人了,便取一条做着吃。

陈凡好奇心又上来了,“队长,既然可以直接放水,为什么还要抽水呢?多浪费油啊!”

此时一筐筐的鱼被送到这里,随后直接倒在地上,挑担的人又马不停蹄往池塘赶去。

他双手比划了一下,“用一根粗水管,先放到沟里面灌满水,再把一头甩进池塘,那水就能源源不断往池塘里灌。”

站在淤泥中的一个十五六岁的男生,立刻双腿不动,原地转身一百八十度,一下子就看见一条大鲤鱼正往泥里钻,当即满脸兴奋扑过去。

所以这些鱼塘,又寄托了社员们对肉的渴望。

他转头看了陈凡一眼,“只要是本地人,都知道这个规矩,‘看鱼’是主人家的脸面,也是客人的‘德行’,正常情况下,客人绝对不会对看鱼动筷子。”

陈凡瞪大眼睛,一条鱼放半个月,不会坏吗?

不等问出口,他便反应过来,对了,这时候的气温低,如果碰上雨雪天,或者阴天也行,气温都在0度以下徘徊,只有出大太阳的时候,才会回升到15度左右。

那时候又没有抽水机,他们是怎么抽的水呢?

其他鱼也不会随便乱扔,同样要进行分类,不过这些鱼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就这么直接扔在地上,一种鱼是一堆,有鱼蹦出来,便会第一时间踢回去。

刘会计在一旁抽着烟,轻声笑道,“也就是今年大家都赚了钱,才买得起这样3、40块钱一件的水靠,搁以前啊,哪有什么水靠,都是裤子一脱,光腿下水。”

每个小队买3件,总共36件,我们小队今天最早干塘,就把其他小队的水靠都借来用一下。”

黄保管员看了他一眼,主动解释道,“大鱼都要卖给供销社,所以先不急,回头等他们来买的时候再称也一样。

黄保管员哈哈笑着点头,“对,就是只看不吃,一条一斤左右的鱼,用油煎到两面金黄,再下锅红烧,用一个大盘子装好,一定要好看。

而眼前陈凡看见的,竟然就有三十多套,他不禁问道,“咱们队里什么时候买了这么多水靠?”

黄保管员突然指向另外一个方向,“你看那里,我们以前捕鱼,就是那样捕的。”

一大张油布穿在身上,可想而知有多重。

两个人分工合作,一边一个人扯渔网,顺着池塘边上往前赶,等把渔网从水底一路抄到对面,这样整张渔网差不多就把绝大部分鱼兜在里面。”

几人说话的时候,一筐又一筐的鱼被抬到田埂上,还有鱼不停地从桶里、箩筐里跳出来,引来阵阵小孩的欢呼声,大人们则不顾鱼身上的淤泥,赤手空拳便上去抓。

虹吸效应?

沿着土路往下走,便是有着全村最大场坪的牲口棚。

等来年要储水的时候,就从河里给沟渠灌水,然后从沟渠往池塘里引水,”

随后这些鱼又被挑走。

陈凡点点头,笑道,“这倒也是个办法。”

听到这话,陈凡恍然点了点头,“懂了,虹吸效应。”

然后他又想到另一个问题,“那要是客人吃了呢?”

这时黄保管员却摆摆手,喊了一声,“挑两斤杂鱼过来。”

(月亮网)

众所周知,水靠是用橡胶做成的,就和雨靴的材质一样,最大的作用是防水。

所以这年头的水靠,只有最下面的鞋子部分是橡胶,从鞋子往上,却是同样可以防水、但极其笨重的油布。

直到最后把渔网拖上岸,这一网才算捞完。”

那边源源不断地把鱼送过来,这边也在不停地分拣、称重。

陈凡两眼茫然地看着他,“为什么?”

旁边刘会计立刻哈哈笑道,“养一回鱼不容易,肯定不会漏掉水底的鱼啊。”

他还记得刚来这里的第一天,在池塘里捡了十几个大甲鱼,当时池塘里就是干的,只在最中心的小坑里面有几洼水。

黄莺的母亲立刻拎着个篮子便冲过来,笑呵呵地递到陈凡面前,“陈老师,给。”

听到这话,陈凡昂起头努力回想,去年过年的时候,自己对别人家桌上的鱼动筷子没有?

然后就听到黄保管员说道,“不过这个规矩对你没用。”

月亮网是这边渔民们打渔最常用的工具,即便不放干水,只要能找到鱼群,一网下去也能大丰收。

陈凡眨眨眼,“看鱼?只能看不能吃?”

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将一条鲢鱼扔进箩筐,大声喊道,“三狗子你不行啊,送到你跟前你都抓不到。”

说到这里,他又苦笑了一下,“万一要是真有不懂事的戳烂了鱼,那也只好提前把鱼吃掉,再重新做一条。”

另外,直接挖坑放水,让田埂不牢固不说,要是渔网没扎紧,一下子被水冲开,那不得了,半塘鱼都要跑掉,就算能找回来,也要费好大的劲。

杨队长哼哼两声,笑着说道,“用抽水机抽水,最多跑几条小鱼,还不用破坏田埂。虽然田埂挖掉可以回填,可要是碰上春汛,再来几场大雨,泥土不够紧实,很可能会被冲垮,到时候连水田都一起淹。

此时水塘的水已经抽掉大半,绝大部分鱼儿都集中在池塘底部的水洼里,这一网抄过去,便是满满一网鱼,然后再连鱼带泥卖力地往岸上拖。

刚刚忙着拿抄网拖鱼的人,此时也有些疲惫。他们便将水靠脱下来,换给另一拨人,自己却也没有歇着,而是卷起裤腿,一手拿个箩筐,一手拿着小型抄网,和女人、半大的小孩子一起踩进淤泥里,将这些漏网之鱼都给抄上来。

(捡漏)

另一边,还在用“传统捕鱼”方式的那个池塘里,已经收了一网,转而去其他池塘继续。

可那条鲤鱼也不是好惹的,甩着尾巴来了个鲤鱼打挺,溅起无数淤泥,喷了三狗子一身,它自己则跃到另外一个水坑。

所以干塘捕鱼,还是直接用抽水机抽水最合适。”

愣了一会儿,他才回过神来,继续说道,“布好渔网,就要收网,收网是个麻烦事,靠一两个人根本拖不动,少说也要10来个人一起拉,将渔网全部拖到一个位置。

可这时候的橡胶贵啊,甚至被列为战略物资,即便是最常见的雨靴,价格也很是可观。

场坪上,有二三十个妇女正蹲在地上忙着捡鱼。

下面的池塘里,抽水机已经停止轰鸣,三十多个壮劳力踩进还有不少水的池塘里,拿抄网卖力地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