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清话事人 / 章节正文阅读

141 众官雪地追巡抚(2 / 2)

作品:《大清话事人

……

他早在半个月前,

就从王神仙那打探到了准确消息,并开始应变。

300两换一个准信,不贵。

今日得空,王神仙也来了李家堡。

俩人一边赏雪,一边喝茶聊天。

“小2000旗人,都从京城迁来吗?”

“一半是京城八旗,还有一半是从各地驻防八旗抽调。”

“这苏州府,要遭殃喽。”

“谁说不是呢。”

俩人的关系,早就不同寻常了。

所以这些吐槽的话,也照样敢当面说。

“胳膊拗不过大腿,再怎么闹,也没用的。”

“哎。”

李郁突然问道:

“皇上何时南巡,可有准信?”

“圣心难测。”

王神仙突然左右观察了一下,确定没人才小声说道:

“李爷,你捐个官儿吧。”

“芝麻官没兴趣,知州知府,怕是朝廷舍不得。”

“我和你说正经的,户部最近穷疯了。监生,不入流的佐杂官,给银子就卖。”

“不是年年都在卖吗?”

“今年不同往年,卖疯了。甘肃那地,光监生就卖了2000个。”

王神仙这么一说,倒是提醒了李郁。

好熟悉的桥段,

乾隆朝第一案,甘肃窝案?!

于是,

他装作若无其事的说道:

“我好像听元和知县张有道提过,甘肃捐监,拿这银子救灾去了。”

王神仙噗嗤一笑,眼神轻蔑:

“这里面水深着呢。甘肃藩司那位王大人,厉害着呢。”

见李郁不解,他又解释道:

“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他爹是前江苏巡抚,家世不俗。”

这个名字,李郁很熟悉,

于是装作感兴趣,听王神仙吹牛。

……

“这位王大人,做事如此大胆。朝廷知道吗?”

“李爷说这话就露怯了。什么是朝廷?谁是朝廷?”

李郁语塞,哑然失笑。

王神仙继续说道:

“所谓朝廷,可大可小。小到一个人,皇上即朝廷。大,也就是军机大臣加六部尚书,都算在内。”

“甘肃的事,朝廷衮衮诸公真无一人知晓?我看未必。”

“朝廷的诸公做事,都讲一个动机,一个收益。”

李郁肃然起敬,

点点头道:“我明白了。”

“你的聪明人,一点就透。”

“帮我买几个监生吧,不过不是给我,而是给我的手下。”

王神仙眼神复杂,竖起大拇指:

“李爷,你这人做事是真讲究。”

“人家跟着我混,不就图个出人头地嘛,江湖不是长久事,还是做官儿安稳。”

一口气,买了4个监生名额。

王神仙笑嘻嘻的走了,

回去和他的主子有交代了。

临走前,他赠送了一个情报。

太湖协,以后不归属绿营建制了。

而是归苏州驻防八旗的副都统节制,打破常规。

兵勇,则是满汉各半。

满兵,来自大沽口水师。

汉兵,就地招募。

这条情报,是军机处刚下发到兵部和工部的。

工部,要负责筹建40条战船,

乾隆,是来真的了。

……

李郁觉得,

绳索距离自己的咽喉,越来越近了。

乾隆这是不信任绿营,让八旗来镇场子。

他觉得,

有些事要加快速度了,以防黑天鹅降临,猝不及防。

西山岛,

众人都在围观水泥试验。

除了李郁,没有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鬼。

10天前,

配比不同水泥,砂石,沙子,各砌了一堵厚墙。

炮兵,推来了几门3磅炮。

众人连忙后退,避免被伤到。

李郁笑道:

“经过战场考验的,才是可靠的。”

“开炮吧。”

隔着100米,直接轰击。

墙壁上碎屑飞溅,十分壮观。

杨云娇在册子上翻阅,

看起来,是添加了小石块的墙最坚固。

其中,

受损最轻微的一堵墙,

水泥,水,沙,石子,重量配比大约是2:1:3:7。

类似后世的硅酸盐水泥。

“老爷,就是它了。”

李郁不露声色,挤出人群,

耳语说道:

“水泥配比,要严格保密。”

“明白,奴家会把配料和砌墙的人分成两波。”

“找一批方言晦涩难懂的,负责配料。比如温州人,胡建人。”

杨云娇忍不住笑了,频频点头。

爷在缺德这方面,向来是遥遥领先。

……

“在长兴煤矿,三山岛,还有东山团练营区,各建一幢试点。”李郁展开了一张图纸。

匠人们看呆了,

圆形建筑,上面开枪眼,炮口。

美术生的自豪感,不容许任何人提出异议。

李郁大手一挥:

“就这么定了,三层。”

“算了,在西山码头旁边,也来一幢吧。”

这是小日子炮楼的改进版,

砖砌,外层是厚厚的水泥。

最上面一层,可以防止3门短管火炮。

一开炮,震耳欲聋。

还有浓烟滚滚,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后来,改进了屋顶天窗。

增加了排烟设计,空气流通更好。

至于说噪音,塞个棉花吧,其他没办法了。

考虑到江南地区多雨,

炮楼的顶部,有坡度设计。

而且,

屋檐向前延伸了一些,这样做的好处是挡雨。

理论上讲,

即使是雨天,一样可以枪炮齐鸣。

水泥的凝固时间较长,

经过测试,发现至少10天,整体结构才算稳定了。

……

气温骤降,

小水塘已经全部结冰了,虽然说没到坚固能走人的程度。

可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新苏帮,或许应该叫苏帮才最恰当。

毕竟,

漕帮在苏州府,只有一派了。

苏帮的漕船,漕丁全部出动,加上李家堡的自有运输船,还有临时雇佣的民船。

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运煤行动。

船队绵延10几里,一直开进府城。

走盘门水城门,

百姓们啧啧称奇,却不知接下来会面临什么。

短短3天,

气温断崖式下跌,城中水井都结冰了。

就连太湖靠岸区域,也开始结冰。

李郁站在西山岛高处建筑,庆幸他下棋早了一步。

府城过冬的煤饼,蜂窝煤,

这一趟就算送够了。

麾下的几千号人,所需物资也囤够了。

西山岛,是核心,自不必说。

即使是东山团练营区,还有长兴煤矿,米面肉菜都囤了2个月的量。

棉衣,也是人手一件。

在这个时代,棉衣是家庭的重要资产。

一件棉衣的价格,就相当于一户中等人家一月的伙食费。

4000件棉衣,

李郁都有些心疼,太贵了。

虽然说,这其中有1000多人还不算自己嫡系人马。

只是拿自己工钱,给自己挖煤的矿工。

但是他坚信,这些人很快就会被融入的。

……

“阿仁,长兴县那一摊子,你去管起来。”

“明白。”

“冬季上冻封航,那边没有大将镇守,我不放心。我再给你4个火枪队,1个轻炮队。”

杜仁一身狐皮袍,潇洒地应承了下来。

赶在湖面彻底封冻之前,

他要坐船赶到长兴县,在那里过年。

同行的,还有赵二虎。

杜仁坐在船舱内,

和这位略显拘谨的赵二虎,聊了一会。

这一趟,他带上了妻子。

杜仁对于这样的安排,心知肚明。

他是个聪明人,

一下子就猜透了如此安排的用意。

赵二虎在矿工中,有一定的号召力。

若是王六在,他就是小跟班。

王六不在,矿工们就会拥戴他。

李郁怕万一长兴县有变,杜仁控制不了局面。

故而,将此人塞给了自己。

另外,

矿区有武装150人,刘阿坤那货统领。

再加上自己带来的200火枪兵,足够应变了。

……

腊月已过半,

然而府城却比往年少了一些祥和气氛,多了一丝阴霾。

因为,

知府衙门贴出了搬迁告示。

将府城的东北角区域,大约占全城五分之一的面积,划成了满城。

其中,也包括平江路。

全城哗然,哭声震天。

普通百姓也好,富家士绅也好,在这件事面前,都是猪狗。

用一位胥吏的话说:

“若是其他事都有缓,有的谈。大清朝嘛,事在人为。”

“但是满城这事,是国//策。”

“死一百人,死一千人,也不会取消。就算全苏州人都死光了,也要推行。”

搬迁告示,贴的遍地都是。

黄文运一脸扭曲,心烦意乱。

福康安也来了,骑马绕了一圈。

差役们瞧着锣,吆喝着,用油漆画出了满城的范围。

凡是红线以内区域,除夕之前必须搬迁。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