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寻对手而不可得,也是一种寂寞!(3 / 3)

作品:《开局请编洪武大典,老朱乐崩了

“若是真被他们在前线两面夹击,我大明十万大军岂不危险?”

朱标微微搓着手,一颗心早已经飞到前线去了,他倒不认为萧寒会输,但是他是现在大明的持家人啊,大明的财政现在是个什么情况,朱标可是比谁都清楚。

毫不夸张的说,整个大明朝现在几乎就是在走钢丝,一旦一处不济则是满盘皆输,尤其是在这个准备搞科举改革的关头。

要知道,春天到了,这就意味着要准备春闱了,到时候把《大明律》、《大明政治纲要》和《大明农学要术》加进去,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这要是预算超了,届时那些世家豪强闹起来,短时间解决不了,那可就闹笑话了。

“哈哈!”

“咱倒是觉得,用不着增兵,我大明休养生息,好不容易恢复了些民力,不宜动用太多军队,尤其是北境还要防备残元。”

“况且,无论是沐英还是风雪那小子,都没有给咱上书说要增援,既然如此,咱着什么急?”

“或许,他们军营中,风雪那小子已经开始布局破敌了。”

“此时前线大明部队固然少,但是这么一群乌合之众,比之陈友谅又能如何?”

“连陈友谅都只能成为那小子智计功勋的一部分,明氏、段氏、梁王又能多什么?”

“况且,那段氏和梁王还未必敢真的完全进场,直接跟咱彻底对着干。”

朱元璋双眼微眯,对于萧寒可以说是信心十足,虽然队友不是徐达、汤和,但朱文正、蓝玉等也不是易与之辈,或许独当一面还尚缺少历练,但作为将领已然足矣。

有着沐英、蓝玉、朱文正、何文辉这样潜力极大的年轻将领,再加上萧寒这个大保底,朱元璋稳的一匹。

“既然如此,一切全凭父皇做主。”

“朝廷还有不少奏折要处理,儿臣这边先行退下了。”

朱标虽然眼中依旧满是担忧,但对于朱元璋的话,却是颇为认同,故此缓缓退了出去。

“去吧。”

“接下这段时间,可就要辛苦标儿你了,老家房子修得差不多了,爹跟你娘先回去住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便准备动身了。”

“你最近,不是要用风雪的三本书做科举改革吗?”

“既然决定了,就坚定做下去好了,爹还在,若是届时谁敢声势,爹定然亲自给你站台。”

朱元璋拍了拍朱标的肩膀,颇为满意。

后世对于明清的八股文评价非常低,其实朱元璋研究出八股文这个体系,最初的用心是好的。

大明朝不与士大夫共天下,与天下百姓共天下,而科举中,当世大儒几乎都是士大夫之族,大儒,代表的是学识,可不代表道德水平。

虽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怀疑是自己门生,不给状元的情况,但更多的,往往还是偏向于给同出一脉的人更好成绩的。

若是寒门乃至平民学子和士大夫的后人一起写出了惊世文章,那么不用多想,大概率这个状元是世家的。

所以,原轨迹中朱元璋为了减少这种情况,才想到了弄一种标准模式,让那些大儒有着更少的操作空间,以保持科举的公平,只可惜,到了最后,好心办了坏事。

如今,萧寒给了一个新的答案,以朱元璋的眼光,毫无疑问,这种办法,确实比自己的办法好用。

既然你世家豪强势力强大,那咱就给平民百姓开一个新赛道。

什么?

你说不公平?

咱要的就是不公平,就是要平衡百姓和士大夫,想走农学官?可以啊,你士大夫之家也学着亲躬农业,去学农学啊。

汉家十八省,自古以来就这么大,从来没变过,觉得不公平,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有没有试过种地?有没有好好了解过农学?

于是,在这种心态下,朱元璋直接把八股文的想法掐死在了萌芽之中,咱都用更好的办法了,那还费那劲干什么?

“儿一定努力,顶住所有压力,将科举改革进行下去。”

“纵然山崩地裂,也要为天下百姓,开龙门!不负咱朱家与天下百姓共天下的承诺!”

朱标将拳头放在胸口,慷慨激昂。

“哈哈哈!”

“好!好啊!”

“不愧是咱朱元璋的儿子,大明有你,有风雪,爹就算去了,也能瞑目了。”

朱元璋大笑出声。

“爹!”

“说什么混账话呢?”

“咱还想您这条大明祖龙长命百岁,再镇压大明国运一甲子呢。”

朱标看着朱元璋嗔怪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