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帝国太师 / 章节正文阅读

第5章 京师(1 / 2)

作品:《帝国太师

与北平燕王府相比,京师燕王府不但小了许多,而且在规制上也差了一个等级。

京师燕王府比北平燕王府逊色,李丽质并不觉得奇怪。北平的燕王府原是元皇宫,是按照帝制标准而建造起来的;而京师的燕王府,则是严格按照亲王标准建造的。

李丽质几年前感到奇怪的是,皇上当时为什么只是将元皇宫改了几个名字,而原封不动地让燕王去居住?

是为了物尽其用吗?或许吧。但这原封不动,就造成当时大明皇上与燕王,分别在南北两座皇宫正殿坐着办事,而当时的太子却在东宫坐着办事。

难道皇上不知道这点?皇上真不在意?这些,不仅让当时李丽质费解,也让不少当时的王公重臣们费解。

但王公重臣们,在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太子去世后,却知道皇上为何会如此了。

四月的一天,皇上召重臣,说“太子逝世,长孙年幼难以担当天子重任。朕想立燕王为太子”。

但不料就连之前在北平辅佐燕王的颖国公傅友德,都在翰林学士刘三吾那,反对立燕王为太子的折子上签名附议。

奏折如是云:“立燕王为太子,秦王、晋王将如何自处?皇孙已经年长,可继承江山社稷”。

见皇上最终放弃立燕王为太子,并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十二日,立第三孙朱允炆为皇太孙,大部分臣子才放下心。

实在是燕王太像皇上,不仅外貌相像。这对父子就连走路,左脚都是内侧着走。

不过臣子们害怕的是燕王与皇上,精神层次的相似。例如即便与燕王同处一室之时,他们也同样无法准确揣测出燕王到底在想什么。

人对任何性质的神秘莫测,有恐惧感是很自然之事。

但立庶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让皇嫡孙朱允熥的舅外公凉国公蓝玉、舅舅开国公常升(开平王常遇春第二子)极为不满。

蓝玉更是破口大骂:“腐儒刘三吾明知嫡孙允熥,才是法理上第一继承人。允熥在嫡兄雄英八岁薨了后,已是嫡长孙。皇上说长孙年幼,说的就是允熥。”

“没想到刘三吾这老狗不顾法理,趁机说庶孙年长,可立为太孙。他也不想想朱允炆外祖太常寺卿吕本只是负责祭祀、装神弄鬼的,将来能保得住朱允炆吗”?在自家酒宴上,蓝玉对着原太子党的公侯伯们,接着吼道。

见舅舅如此,在场的开国公常升,气得当场摔了酒杯。

常升泪水在眼中打转地道:“父亲与长姐(太子妃)、长兄虽都相继离世,但母亲、舅舅、我还没死。这他妈,是在欺我等未死之人”。

听到外甥这么说,陷入狂怒的蓝玉顿时就站了起来,将酒桌掀了后,又怒火冲天地拂袖而去。

作为被军中认可的大将军,作为开国第二功臣之子,蓝玉与常升此举可不是没有意义的怒火。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将这现在这怒火变为将来实际的行动。

渐渐,京中有传言,皇上驾崩之时,便是皇太孙朱允炆让位于法理继承人朱允熥之刻。

没多久,蓝玉案发了。

“蓝玉案”不是以凉国公蓝玉一人身死,而作为结束。

以开国公常升这位公爵,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永平侯谢成、宜宁侯曹泰等十三位侯爵,徽先伯桑敬、东莞伯何荣两位伯爵为首的三万五千余人,也皆死于蓝玉案。

这三万五千人的死亡,让朱允炆少了近忧。但同时也标志着他父亲生前建立的军事班底,于此时彻底烟消云散。

李丽质对此,有所耳闻。上述人物的社会关系,李丽质也知道是属实的。

李丽质也听说皇上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之前,皇上曾在焚香祭天之时问上苍,子嗣中谁才能大明屹立于世?如何才能让大明基业永存?……

但她对这些,没有多少兴趣。李丽质关心的是,她身边的人,她身边发生的事。

进入京师燕王府,李丽质发现王府太监虽然对郡主礼节有加,但王府太监真正在意的是跟着郡主的张雨欣。

反正从进门走到后院,王府太监就一直在暗中窥测张雨欣在看什么,在说什么。

李丽质理解王府太监为何如此,毕竟张雨欣才是燕王府未来的女主人。

但当李丽质发现朱玉英嘴角隐有失落时,她不仅心生不忍,同时也了解为什么在这一路上郡主比以前沉默了。

听说郡主此次来京,是与左军都督府都督袁洪之子袁容有关,皇上有意召袁容为郡主仪宾(亲王女婿的称谓)。

又听说袁容在京中,属于踏实能干且一表人才的世家子弟。想到这,李丽质又为郡主感到一分高兴。

“自己将来都不知道如何,居然为身为天潢贵胄的郡主去操心”李丽质心中闪过此念后,又在心中想到,张辅他们应该是因为暴雪才在路上耽搁了吧?

带着心中这个疑问,李丽质看向了一直魂不守舍的严妙静。在之后张雨婷问李丽质想住在哪时,李丽质鬼使神差地道:“不知能不能住在妙静妹妹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