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帝国太师 / 章节正文阅读

第97章 兵临城下(2 / 2)

作品:《帝国太师

李景隆不仅知道漠南的边军正准备南下,他也明白正乘坐宝船的水师,已在北上的路上。

作为先帝最爱的儿子,十多年大将军的女婿,燕王能调动部分水师,对李景隆来说并不难理解。

首先这些水师军官,多是先帝与中山王提拔起来。

再加上建文现在尊儒贬武的政策,那些认为自己是冒着万死的功臣,即现在被他们认为只会空口白话,实际上连搭一个鸡窝的本事都没有的儒臣给压住的武将,选择站队尚武的燕王,其实很容易理解。

就连李景隆也不得不承认,跟着燕王,这些武将继续富贵的几率远大于在建文手下。

当然更主要的是,包括李景隆在内,大明不少将官都认为燕王朱棣,是一位能成大事之人。

很小的时候,李景隆就认识燕王。

李景隆认为燕王,是一个极为复杂、难以描述的人物。例如父亲李文忠生前曾对他说,这天下有三位他看不懂之人。其一是先帝;其二是王保保;其三就是当时仍年轻的燕王……

嘘了一口气,李景隆接着开始思量张玉与张辅这两父子。

再被建文拜为大将军的同时,李景隆读到了大明的机密档案。

在之前那些藏于金匮石室的绝密档案之中,李景隆了解到张玉从元太尉,升迁至元太师后,其枢密院知院之职就由其子,当时名唤阿鲁.帖木儿,此时的张辅担任。

不到十五岁,便是一方军队的二号人物。张辅这种履历,在历史上虽说不是没有先例,但说屈指可数是不为过的。

就大漠那种时刻得刀刃在手的环境下,张辅能坐稳这个太尉,固然与他父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李景隆认为,倘若就此说张辅完全靠着家世,在张辅领兵百战百胜的事实下,明显就是不尊重事实。

张氏父子率部降明,大明也不仅仅是得到一位真正的名将与一个未来可期的年轻天才将领,大明也同时得到历经百战的十万精锐。

更何况以张氏父子为首的这十万之众,是已用实际战绩,来证明他们是这天底下最为精锐的陆军部队。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支军队在经历李察罕被刺身亡;经历了灭宋(红巾军)、与元前太师孛罗帖木儿大战;李思齐、张良弼、关保等人的叛变;与明军不下十次的会战后,这支军队对张玉的忠诚,已能用毋庸置疑来形容。

如在信息量少之又少的谍报中,一方统帅的李景隆知道,张玉虽然只在大宁城下露了一个面。不过张玉这个露面,却对北平行都司将士意义非凡。

因为张玉老部本就占据北平行都司的一半,再加上他们本来就骁勇善战,而且在大明他们只有一个天,即燕王。所以这些人,一直深受恩怨分明、好勇斗狠的燕王喜爱、信任。

这些年,经过燕王的运筹帷幄,他们在北平行都司的话语权,更是一天比一天大。

所以这些将士看到燕王、张玉的到来,北平行都司随即就被迅速收复,在此时李景隆的细细一想之下,李景隆就惟有苦笑。李景隆原本以为燕军攻下大宁至少半月,而不是现在的短短一天。

李景隆不仅认为效忠燕王的水师会在山海关(秦皇岛)登陆,他还认为北平行都司将士、漠南将士、水师极有可能,会在会州(承德)合兵。

会州不但正处大宁、开平、山海关正中,而且会州离北平也只有不到五百里地。说会州是最理想的合兵与之后发动总攻之地,李景隆是越想越对。

但李景隆却无能为力。

因为李景隆所带之兵,一半以上皆是屯田之兵。李景隆很清楚自己这支军队的人数虽远胜于燕军,但若是与身经百战的燕军在战场正面对决,将会是一场屠杀。

现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攻下北平,利用北平的坚固城池与合兵的燕军对决;二是退兵至真定、河间,以坚固的城池与燕军周旋。

可若是退兵,首先朝廷这一关就过不去。方孝孺等人虽然对军阵一无所知,但并不妨碍他们发表让曾浴血沙场的武将笑掉大牙的外行之见。

最要命的是李景隆知道,建文帝会对方孝孺等人的外行之见,将信将疑。

而建文帝的将信将疑,让李景隆清楚不仅太师之位会离自己远去,自己更会再次声名受辱。这种不仅吃不到羊肉,反而会惹一身骚的预判结果,让李景隆决定不惜牺牲一半军士,也要在燕军南下之前拿下北平。

心中笃定后,李景隆对帐内传令兵令道:“去将平安将军、瞿能将军,请来”。

此章根据《明太宗实录》与靖难功勋的神道碑(墓志铭)而成。

下一章,不确定何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