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靖难攻略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69章 野人来投(2 / 4)

作品:《靖难攻略

如果以这个时代的重量单位来算,吉林城已经能够年产铁锭二十二万斤,煤炭一百七十二万斤,水泥则是一千一百余万斤左右。

这个产量,是在吉林城从事三场工作的六千百姓努力而达到的产量。

在这个时代,这个产量已经十分惊人了,尽管相比较后世随便一个小工厂就能年产数万、数十万吨,这点产量微不足道。

但对于朱高煦来说,这些产量,将会成为吉林城走向强盛的台阶。

“铁的产量还是太少了……”

朱高煦暗自盘算了一下,以当下的铁锭产量,顶多能做到每年生产四千套甲胄与其配套兵器。

这还是理想化的数据,如果扣除百姓需要的铁料,那只能留下十六万斤给他,而其中若是用来铸炮,哪怕每门五百斤,每年一百门,也需要五万斤,这么算下来就只剩下十一万斤。

“十一万斤,差不多只能造两千套甲胄与其配套兵器,就算加上辽东都司的铁料,也最多能多出个五百来套。”

“看样子,还是得在其它地方寻找铁矿,专供日后的忽喇温城来研制火器才行。”

朱高煦想着这些事情,人也与亦失哈走到了城外已经修建好的育苗田前。

水泥铺设的火道在地下看不到,但火墙却十分显眼。

低矮的火墙加上四周砌起来阻挡寒风的夯土墙,双重保护让育苗田可以享受比室外高出不少的温度。

“比预期想的多建造了些,一共是二千四百亩育苗田,育出的田地,可以抛秧九到十二万亩稻田。”

亦失哈汗颜的说着,朱高煦听后却皱眉:“建的太大了,如果牛马粪便跟不上,保温就不能做好。”

“是……”亦失哈也叹气道:“奴婢原先只让他们准备一千亩,但工匠们说这育苗田若是不一口气建好,日后新建育苗田有可能会破坏原先的火道。”

“知道了。”朱高煦颔首,虽然他觉得建造太大,但还是选择相信工匠们的手艺。

他起身离开了这被圈起来的两千余亩育苗田,往今年的水田走去。

两千亩水田种满了水稻,此刻虽然已经是八月,它们却依旧翠绿,少有泛黄的水稻。

望着这些水稻,朱高煦蹲在田边看了看稻穗的数量。

他前世也陪着单位的领导下过乡,不过大多都走走过场。

好在有一次下乡时,当时的领导是曾经下过乡的知青,十分了解农业,因此特意对朱高煦他们这帮小年轻说过一些农业知识。

后世的水稻,大多是经过科学培育的高产水稻。

一般来说,一粒稻谷在播种长成一棵稻苗后,大约可以分长出十五到三十株稻穗。

这其中,每一株稻穗大约有一百二到二百粒稻谷,合计估算每株稻苗最少可结稻谷一千五,最多可结六千粒。

这听上去很多,但放在一个标准的碗里,却并不算多。

可即便如此,对于朱高煦来说,这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产量。

在看过后世的水稻稻穗后,又再来看大明时期的水稻稻穗时,他除了叹气便只有叹气。

扶起吉林城水田之中的一株水稻,朱高煦看了看,它只有七株稻穗。

只是一眼,朱高煦就判断出每株稻穗上的稻谷不会超过百粒,只有江南水稻稻谷的二分之一不到。

朱高煦挑二十株数了数,基本每株水稻稻穗上的稻谷都在六十到八十之间。

“把督管稻田的吏目叫来。”朱高煦回头对亦失哈吩咐,亦失哈不明所以,却还是叫来了督管水稻田的吏目。

在他到来后,朱高煦指着水稻对那吏目说道:

“你身为督管水稻的吏目,日后要常常在不折断稻穗的情况下,抽选出部分田地的稻穗来计算,最后交出一个结果。”

说着,朱高煦从那吏目手上抢来了执笔,按照自己的方式写下来记录的标准格式后,又转而递给了吏目。

“这水田之中,我观这水稻,大多每株水稻只有五六株稻穗,每株稻穗又只有七八十粒稻谷。”

“你既然做了这督管水稻田的吏目,便要时常关注稻田,将一些粮种给选出来。”

“像这种每株水稻只有五株稻穗,每株稻穗基本都在八十粒以下稻谷的稻穗,来年就不要再播种了。”

“这样一年年的筛选下去,若是每株稻穗都能稳定生长出七株稻穗,每株能产出百粒乃至百五十粒稻谷,那大明的百姓就不用再担心吃饭的问题了。”

朱高煦的话或许有些夸张,但放在当下的大明来说,若是连吉林城的水稻都能种出七穗且每穗百粒的稻谷,那天下的粮食亩产起码要提升三成。

当然,正因为这很困难,所以朱高煦才没有抱太大期望。

能将吉林城的水稻维持在每穗八十粒,他就已经满足了。

想到这里,他放下了稻穗,站起了身来,对那吏目说道:“这城外的稻田,若是今年能每亩产出百斤成米,你当即便是吉林城的百户了。”

“若是能达到一石成米,我便封你为千户,世袭罔替!”

“草民拜谢殿下!”听到朱高煦给出的诱惑,这吏目立马作揖拜谢。

朱高煦也不以为意,拍拍他后转身便与亦失哈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