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2)

作品:《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此时,正值隆冬,各地基本都已经把秋税收齐,雍州各郡的米布基本都送来了长安,而秦、梁二州,按照惯例,也将在冰雪消融之后,经由渭水送来。

沈赤黔正色道:

此前,冉魏兖州刺史魏统归顺东晋,封安北将军,过去还曾借道给周成,让他前往许洛之地。

不久,殷浩收到从彭城传回来的消息,据说是刺客被姚襄的气度折服,放弃了刺杀。

由于沈劲在追随桓熙夺取关中时,立下大功。

郗超笑道:

只不过此时慕容儁已经在筹备称帝,无暇去理睬他们。

若能杀死姚襄,自己必定支持他吞并姚襄的部众,坐拥徐、兖二州之地。

当殷浩第二次通过姚襄的弟弟们派遣刺客,还是这么一个结果,终究反应过来,这不过是姚家兄弟在自己面前演戏罢了。

除了这些将士的家属,蒲坂、高王二县尚有百姓八千户,刨除老弱,随时可以再聚五千州郡兵,仔细想来,足以支持到王猛由长安带去援军。

殷浩恼羞成怒,但也不能因此治罪姚襄的五个弟弟,毕竟无论是在哪个朝代,他们的行为都不能说是过错。

三人彻夜长谈,各有所得,翌日,沈劲告辞离开,桓熙亲自出城,执手相送。

这也是关陇百姓为何能够这般拥护桓熙的原因。

可暗杀不成,殷浩并没有放弃除掉姚襄,这一次,他换了计划。

实际上,不仅是桓温,桓熙也因为殷浩的愚蠢,而难以释怀。

当然,姚襄之所以这么得人心,还在于他重视生产,能在这个乱世,给到民众一片安宁乐土。

沈劲回想自己年轻时,肩负族人的期许,怀揣洗刷耻辱的志向,前往建康闯荡。

在冀州,仍有乐陵朱秃、平原杜能、清河丁娆、阳平孙元等人各自拥兵,分据城邑。

郗超宽慰道:

“世子行事,素来都有分寸,从不无的放矢,想来,此举也有他的用意。”

实际上,他的汉化程度相当高,不仅精于军事,而且好学博通,雅善谈论,哪怕是在江南地区,也享有盛名。

桓温对郗超感慨道:

沈赤黔欣喜应下。

“河套路途遥远,若由西套南下,我早已闻讯班师。

殷浩见状,知道自己没有了手段,不可能杀死姚襄,无奈之下,只得放弃。

在桓熙的帮助下,吴兴沈氏早已不在刑家之列,宗族子弟已经可以自由出仕。

期间受尽白眼,满堂公卿,并无一人肯用他,直到桓熙前往建康,才终于遇得明主,使他能够建立功业。

期间,二人泪眼相对,离别的话,如鲠在喉,就是道不出口。

这也是为何桓熙要以沈劲常年镇守高王城的原因。

其首领段龛曾经为了自保,依附晋室,封镇北将军、齐公,对内却自称齐王。

桓温听了郗超这番话,心里总算好受许多。

而在姚襄有了落脚之地后,百姓自发前往追随的,又有四千余户。

沈赤黔赶忙向桓熙向下属礼。

魏憬与姚襄同为晋臣,但两家早些年,一方听命于冉魏,一方归属于石赵,早就存有旧怨,如今做了邻居,边境更是常有摩擦。

江陵,征西大将军府内。

沈劲于是转身将沈赤黔唤下马车,叮嘱他道:

“为父不在长安,你当一心侍奉主公,不得懈怠!”

“因为他是主公的世子。”

“如果让为父听说你在长安胆敢作奸犯科,我必请主公严惩,即使主公有心维护,家法亦不留情!”

魏憬被杀,带去的部众反被姚襄吞并。

劝进之人,进位三级,参与南征的将士,各有赏赐,而阵亡将士,加赠二等,免除子孙赋税。

只要高王城不被攻破,蒲坂就不会有危险,否则当年高欢也不必连续两次死磕玉璧,最终留下高王快乐城的美名。

沈劲被桓熙传召,也抽空回了一趟长安述职。

消息传扬开来,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惊异,毕竟慕容恪捣鼓那些所谓的祥瑞,也有了一段时间。

“我与世坚情同手足,你是他的儿子,往后如果不是在军府,尽管执子侄之礼,无需拘束。”

如今正是秋收,姚襄解散部众正在忙于收获,必然无备。

后半句才是真正的原因,姚襄顾及局势,忍下了一时之气。

桓温无奈道:

“景兴呀,在你眼中,只怕熙儿做什么都是对的。”

桓熙拍拍他的肩膀,对沈劲多有嘱咐。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十一月,在伪造了大量的祥瑞之后,燕王慕容儁在中山称帝,建国号为燕,建年号为元玺。

郗超却道:

二人打开了话头,自然是依依不舍的互诉离情。

沈劲哽咽道:

“惟愿主公保重身体,沈劲只恨不能长随左右。”

刘备担任平原令时,就曾有人派遣刺客暗杀他,刘备毫不知情,但他对待刺客礼遇有加,刺客于是将事情全都告诉了刘备,决然而去。

也许殷浩见姚襄三番两次险些因为自己而遭受杀身之祸,却并未叛晋,真的以为对方是个好脾气。

魏憬被殷浩说动,当即率兵五千,越过州境,进攻彭城。

哪有别人唆使你手足相残,你还真的派出刺客的道理。

桓熙正色道:

“世坚,我欲东出,需得先取凉州,倘若出兵河西,只怕难以顾及河东。

“下官之子沈赤黔,年已十四,愿求在主公身边作一亲随,听凭驱使。”

沈劲闻言颔首,这才放心离开。

纵观古今中外,只怕也很少有殷浩、姚襄这样的交情,殷浩几次谋害姚襄不成,居然心大的以为姚襄能够跟他一样,不往心里去。

明天第一章在下午一点之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