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2)

作品:《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当夜,温式之宿在金陵馆。

东市足有二百二十行,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翌日,沈赤黔早早来到金陵馆,谒见温式之,说明来意:

官府将相同种类的商品统一安置在一处区域,称之为行,如酒行、书行、胭脂行等等。

“赤黔奉梁公之命,为温常侍向导。”

在温式之、沈赤黔走后不久,又一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进入到书坊,他朝郭振羽笑道:

郭振羽见他衣着华贵,又操着外地口音,以为是前来批发书籍的江南书商,瞬间来了精神,连忙走出柜台迎客,他解释道:

桓熙向民间征求孤本,具体赏赐,自然是按书籍价值而定,有人因此封官,有人因此致富。

“这些书籍都是我专程从印刷厂订购而来,放在过去,其实也当得起珍稿秘藏的名头,老公不妨看一看,总能找到江东没有的善本。”

“振羽,何故无精打采。”

桓熙在未央殿为温式之设宴接风,有王猛、权翼等重臣作陪。

而行商没有固定的交易地点,外出流动经营。

至于邸,是指存放商品的货栈,既为商人存放货物,也替他们代办大宗货物的批发交易。

温式之闻言颔首道:

“如此,就有劳沈郎将作陪。”

这些书籍自然是由沈赤黔买单,作为桓熙赠送给温式之的礼物。

还只是正午,郭振羽就把店铺给关了,与陈元明携手去往酒行,打算一醉方休。

来人名叫陈元明,正是郭振羽的好友,二人同样经商,只是与郭振羽不同,他是一名行商。

当然,开门做生意,总归是要笑脸迎人。

“老公说笑了,自城外的印刷厂开办以来,梁公悬赏,遍求孤本,普惠大众,关陇如今哪还有什么珍稿秘藏。

只不过,郭振羽对此却是倍感失望,他还以为对方是外地书商,前来批发进货。

温式之闻言,微微颔首,他来到书架前仔细翻找,还真让温式之找到不少自己从未读过的书籍。

“梁公说,这叫‘旧时文士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商有坐贾行商之分,所谓坐贾是指在固定地点交易,等待顾客上门,一如郭振羽开的这间振羽书坊。

老公即老翁,并非夫妻之间的称谓。

虽然梁国的商业、手工业正在蓬勃发展,但并没有达到桓熙为之打破坊市制度的程度,为了方便管理,以及征收商税,长安城内的商业贸易还是集中在了东、西二市。

郭振羽大喜,反正家中有大哥作为顶梁柱,他经营振羽书坊,只要饿不死自己就成,也谈不上多用心,如今见好友归来,索性生意也不做了。

刚进到常来的酒肆,郭振羽就看见了两个熟悉的身影,正是此前在他书坊买书的温式之、沈赤黔。

郭振羽知道,对方肯定是注意到了他进门,却视而不见,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自然也不会凑上前去与他们打招呼。

下一章在下午六点,三千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