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学探讨(2 / 2)

作品:《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大致意思就说,炮弹在空中飞行,既要向前飞,也要向下坠,合成了一条曲线轨迹。

过曲线顶点后,速度减慢,动能减小,杀伤力削弱,最后速度为零,杀伤力消失。

这简直是和伽利略对抛物线的论述如出一辙了,这才是崇祯震撼的地方。

要知道这才17世纪初,还算封建的农业社会。

“陛下,这就是射程和威力的问题,但这两个问题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射程和填充在炮管中的火药多少、压实程度有关系,放多了就会炸膛,放少了和压松了射程近,

解决方法就是增加炮管和练铁的工艺水平,或者增加炮管厚度,或者弹重、装药量与火炮口径成一定比例的设计。”

“再说说威力的问题,红夷大炮是实心弹,臣等也在思考是不是能换成小号的万人敌,或者装满火药的弹矢,

或者改良火药,同等重量的火药发挥出的威力不一样,

这些都是臣等的思考,可惜没有银子和人手,臣等也只能空想而已。”

“好、好、好……孙爱卿,你真是让朕惊喜,让朕开了眼界,让你们回来算是回来对了,有你们在,大明的火器毕竟屹立世界之巅。”

崇祯毫不吝惜的夸赞着,虽然这玩意在后世很好解决,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超越了时代性的想法了。

“不过,朕对火炮也有三点想法,你看看有没有道理。”

孙元化一拱手:“请陛下示下!”

“第一,现在火炮的炮管是泥膜做的,泥巴本身是不光滑的,倒入铁水冷却后,整个铸件表面就会特别粗糙,极大影响发射的精确度和质量,而且还是一次性的,

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找一个新的物质做模型,能够反复利用,例如铁模、铜模等等,这样不就能大量制作炮管了吗?”

“第二,火药,你刚刚说了改良火药配方,在这基础之上,将火药用的硝、硫、碳研磨的再细一些,混合的会更好一些!

在秘密的环境中,燃烧的越快,产生冲击力越大,是不是可以增加射程?”

“第三,现在的火铳和火炮的火药,因为种种原因都是在现场临时搅拌的,耽误时间不说,遇到阴雨天气受潮了就没法用了,

朕在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做好的火药搞成颗粒状,这样在运输的过程就不会让硝、硫、碳分离了,也免得再次搅,不知可不可行?”

这就是后世提出的想要火药威力大就要让火药颗粒化,明末虽然有这个意识,但做的不够彻底,让火药颗粒化的黏合物差了点。

其次就是铁模铸炮,这是两百多年后龚振麟在他的他的《铁模图说》中记载的。

有些时候,有的想法不是他们想不到,而是被时代和局限性束缚,不敢去想。

徐光启和孙元化两人只是稍微一思索便立刻露出了震惊和佩服之色。

“陛下大才,三种想法细想是可行的,但具体能做到什么程度、能否成功我们需要大量的试验才能得知。”

众臣也满是错愕,他们这段时间经历了太多,总以为能看清楚这位新帝,谁知越接触越看不懂。

练兵、商业这些都不说了,现在连火器都懂,还能提出让大明火器研究最强的几个人受益。

错愕的同时,他们也都很开心,有如此大才的皇帝,再由他们这些人辅助,重振大明指日可待。

到时候,他们也都能名垂千古。

看着震惊的群臣,崇祯不动声色,心中却暗爽,小样的,站在巨人的肩膀,若是还镇不住你们,以后还怎么玩?

砰!

就在众人惊喜时,突然一道声音在东暖阁内响起,将众人吓了一跳。

众人循声望去,竟然是刚刚沉寂的毕懋康,此刻的状若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