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陈恪出山,百年难遇之新学,心学问世!(1 / 1)

作品:《逢凶化吉,从九龙夺嫡开始

“见过淮安王殿下。”一袭白衣的陈恪,客气拱手道。“原来是陈恪,好久不见了。”陆鸣渊也是微笑道,将对方请了进来。“今日造访,实在是冒昧,但心有疑惑,不得不来此一叙。”陈恪似是颇为感慨,拱手道。陈恪走入小院之后,陆鸣渊给他倒了一杯茶,笑问道:“听说你在去年,辞去了翰林院侍读学士的位置,回到了文渊阁读书,最近可有新的收获?”“属下今日正是为此事而来。”陈恪认真道。“自从听了殿下的‘鸡汤’之后,属下每日感悟良多。”“而这一年多来,属下又看了二十万卷藏书,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却一直苦求不得,所以想找殿下答疑解惑。”陆鸣渊难得正经了起来,身子坐直,淡笑道:“什么问题?”“人来到这世上,到底是听天由命,一开始就被人安排好的,还是属于自己的。因为凡是读书人,学问走到世间尽头,必然就是当今四大学派,是儒道五圣,那是一个无法看到的尽头。”“属下无法看到那个‘一’,所以没有办法继续思考下去。”“纵观如今最为流行的四大学派,都无法给出解释。”陈恪极为郑重的解释道。“现在儒庙流行的四大学派,是哪些个?”陆鸣渊好奇问道。陈恪回忆了一下,很快给予回答:“严格来说算三個,因为至圣先师的仁学,乃是位列第一的大道,为上上尊,充当各大学派的基本学问,不算在其中。”“当今影响力第二大的,便是理圣一脉,这个学派很了不起,即便是仁圣一脉也不得不警惕对待,理学一脉理念,存天理而灭人欲,也要求读书人对自己苛言谨事,一举一动一言一句都要学习圣人,这一脉的人很多。”“之前孔家也有不少大儒都有些推崇朱学之道。”陈恪道出第一个学派。抛开仁圣这个人人都要学的东西不说,理圣一脉是目前当之无愧的第一学派。毕竟是得到天道认可的最新学问,天下王朝无不重用。“存天理而灭人欲?”陆鸣渊有些咂舌,他没想到这个世界,这样的学问居然如此流行。不过想了想倒也合情合理,毕竟学问这个东西,是个轮回,几百几千年也一定会产生这种思想。这是必经之路。存天理而灭人欲,讲起来特别特别复杂,用最简单的话来形容,就是处处学圣人,把立德放在第一位,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习圣人的那一套。给儒家的学问,指定了一套标准。凡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就是对的,不会太差。这个思想其实没有太大问题,天下寒士何其多,不可能人人家里都有藏书阁,将学问简单化,传播出去,让人人都能理解,是一个好事。可架不住有人乱来,最常见的就半桶水,要求你必须学习圣人,但自己也没做到,理解不到位,可这并不妨碍喷你。在一个框定的标准之内,实打实提高了许多读书人的下限,却也让突破上限变得很困难。陆鸣渊认为,理圣的功劳类似于秦始皇的统一度量衡,他统一了儒庙内部各种各样的学问,给朝廷科举框定了范围,考试也制定了规范,让儒学广为流传。初心是好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很容易变成八股文。大家只知道圣人的那一套,却没有自己的思考,为了功利去读书。上述这种还好,只是半桶水,找找茬,损害别人名声。最可怕的是,你处处学习圣人,就变成了‘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情况失去了本心。也就是常说的,迷失了自我。不过这种学派人数最多,陆鸣渊大概也能理解。最流行的学问,最简单的道理,往往都是争议最多的。理圣既然让这么多人能够读书懂道理,就肯定会有投机分子,利用圣人的学问做坏事,以及曲解道理的人,大有人在。“第三呢?”陆鸣渊询问道,他对理学没有一点兴趣,他认为,自己就是自己,为何要效彷圣人?一个人,如果自身足够优秀,为何要恪守成规,完全可以打破规矩,成立自己的体系。“第三则是礼学,礼仪的礼,是根据第三位圣人的学问衍生而出,要求读书人明智礼道,‘尊礼乐,自成秩序’,他们不喜欢争,而是喜欢顺从天意,讲究礼道,主要核心便是修身养性为主。”陈恪如此说道。礼圣的学问,陆鸣渊不是很了解,但听闻过。其实就是圣王教化,礼道。代表的是中土王朝对四海的教化,要遵循“礼”,为人,要尊老爱幼,为官,要忠君爱国,强者当以弱者的边界为边界,不能跟魔国一样,弱肉强食,完全是另一套生存法则。“礼学在早些年,好像是主流吧?”陆鸣渊记起来了一些,齐行砚好像就是礼圣一脉的后代,包括他的爱妻,齐暮雪,也是一样。“对,在两千年前是主流,而且天下读书人都推崇礼道,但后来兵家出来以后,礼学就落魄了。”陈恪点了点头。陆鸣渊顿时恍然,那跟自己想的一样。礼道两千年前的确是天下主流,明智讲理,大国之间也要讲道理,以礼为主。那个时候打起仗来,两国来使都必须要在战场上互相谦让一二,然后大家按照流程来打仗,如果对方损失比较惨重,鸣金收兵的话,就必须要停手。甚至还要送一些物资过去,免得对方出问题。后来兵家出来了,打起仗来愣是一点规矩都不讲什么,乘胜追击,兵不厌诈,偷袭,火攻,围城,反正为了赢,什么手段都用上。正所谓“兵者,诡道也。”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推崇礼学的国家都灭亡了,久而久之,各国君王一看。这学问害死人啊,大家都讲道理还好说,碰到一个不讲道理的没法玩。故而礼学瞬间败落,不过随着盛世到来,礼学又回到了主流,当然这一次是改良版的礼学,提倡读书人之间的礼道,尊师重道,以及家庭和睦,君臣之间的礼数。天地君亲师,就是礼学的核心,完美符合政治需求,所以礼学又被抬起来了,当然兵家照样无视,只不过需要的时,候会拿出来,不需要的时候谁都不搭理。“第四个呢?”陆鸣渊继续问道。“第四,就是我的先生,文圣指定的名为国学的学问,认为众学平等,书画、音律、易学、术数、医学、星相,皆为中土天下实用学问,不该分等级先后,主张入仕为官,造福百姓。”陈恪给予解释。这个陆鸣渊懂。目前各大书院培养士子的主流,就是这个,一个人即便学问再高,可终究是能力有限,这个能力主要还是取决于身份地位的原因。读书人当夫子,即便是教一百个学生,三年一课,穷尽一生,算六十年,也不过是两千学子。而这两千学子大部分也只能止步于识字这个阶段。毕竟不是所有人适合研究儒学的,也可以去研究其他的学问,书画成圣,笔走龙蛇,也一样能成圣。国学排第四其实也算是合情合理。“除了这四个还有其他的吗?”陆鸣渊好奇问道。陈恪点头:“有,只不过其他的学派,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譬如说前些年出来的纵横学,阴阳学,农学,五花八门,但都没有被儒庙正式认可,只能算是小众。”在陆鸣渊看来,这些学问,在当时那个年代,可能都是很受追捧的学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无疑都落后了,有的被时代淘汰,有的逐渐显露出了弊端。这些十分正常的现象。“对于你的问题,人来到这世上,到底该听谁的,我想先听听你的看法。”陆鸣渊温声笑道。陈恪沉声道:“属下认为,人应当遵循自己的本心,不该因为天理和学问,就桎梏了自己,只是纵观典籍,都找不到这样一条解释。哪怕是亚圣,也认为人本善,是上天早就注定的。”陆鸣渊哈哈一笑:“这世间既然没有这样的道理,既然没有见过这样的学问,你自己大胆一些,开辟一条不就是了。”“遇事不决,寻典籍本无错,但典籍并不会将道理讲完,需要你自己去思索答案,所以一开始,伱不是早就找到答案了吗?”陈恪若有所思道:“遇事不决.可问本心?”陆鸣渊点头:“没错,我心即使是理,我即是本心。”我心即是理!陈恪浑身宛若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整个人无比激动的站了起来。“殿下,我悟了!”这一刻,天地之间,瞬间乌云弥漫而来,笼罩在大炎皇宫的上空。天地异象再起,陈恪目光炯炯道:“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学问;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学问。正是因为读书之人,没有遵循自己的本心,所以才会被理学束缚住!”陆鸣渊点点头:“看来你已经参悟了心学的第一重,你今后的路,估计还有很长一段要走。”轰隆!京城风云席卷,整个大炎京城的读书人,乃至整个中土天下的读书人,心有所感,目光都看向了帝京的方向。跪在皇城之外的所有人,瞪大了眼睛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向天穹凝聚的天地绽放的大道金莲异象。一开始,他们还以为是自己感动了上天,天道显灵了,结果仔细一看,并不是。而是传说中的大道异象。上一次见到这个规模的景象,还是在一位文圣弟子的身上。这一次,威力更甚,又是谁参悟了大道?此时,江陵王府。“这个儒道金莲气象.难不成是有人参悟了新学吗?”驻足院子中,相貌平平无奇的陆云煌,体内有一道苍老声音充满了意外。陆云煌无比吃惊道:“弟子本以为时隔百年,进入轮回倒数,应该没有新学诞生了,没想到还真的有,而且是得到天道认可的大道新学?!”苍老声音的主人感觉到了威胁,眯眼道:“无上新学啊”“此人恐有圣人之姿。”(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