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比武?卫渊:打到你们服为止!(1 / 3)

作品:《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如果是几年前的卫渊,站在种谔面前,论气质,或许被对方压上一头。

但如今,随着卫渊身居高位日久,自身也是养出了一种让人不敢直视的威严。

此刻,种谔在卫渊身前,真就像是一名小卒面对着统领三军的大将。

听到卫渊所言,种谔不敢有丝毫迟疑,连忙恭敬询问,

“请卫帅示下。”

卫渊点头道:“本帅自三川口而来,如今我朝布防重点虽已无三川口,但为防西夏军突袭侵扰,也该有驻军。”

三川口无需驻军,是当年范文正公默许的。

种谔的父亲种世衡就是被他提拔上来,于是有了种家军驻守西夏。

这些年来,种家军一直都在用着范仲淹的法子治理西夏。

可以说,在种家人眼里,范仲淹与韩章等大臣,是有着比较特殊的意义。

毕竟,种家因他们而起势。

陈大牛、萧逾明二人听到卫渊所言,都是暗自皱起眉头,心中有些许困惑。

在三川口的时候,卫帅不是也说了,于那里驻军,并没有什么意义了。

如今,怎么又要求种谔在三川口驻军呢?

其实,卫渊这样做很简单。

就是要看看种谔会如何选择。

如果选择在三川口驻军,那么就相当于,今后种家军会为卫渊而卖命,再也不是已经故去的范仲淹或是其他人。

反之,如果种谔不愿在三川口驻军,那么卫渊就有足够的理由怀疑,他与种谔其实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种谔也并非是真心投靠自己。

而他也并未让卫渊感到失望,

“不知要派遣多少将士驻扎在三川口一带?”

他没有问为什么要驻扎,这个回答,让卫渊很满意,

“一千将士足以。”

现阶段来说,对于种谔或是种家军,卫渊可以放心用了。

用人,有时候往往看的不是能力,而是态度。

种谔首先能力很强,如果态度又很好,卫渊为何不去重用?

“你来之前,我已经看到了招安驿的发展,种诊做得不错。”

“我听说,保安军尚缺一都监,虽然官职不大,但却肩负重任。”

“种诊若是有兴趣,改日我向官家上劄子说说这事。”

卫渊话音刚落,种诊便是难掩喜悦,连忙向他作揖道:“多谢卫帅提拔!”

都监,俗称监军,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由宦官担任,但也有一些值得皇帝信任的臣子去任此职。

一军之都监,职位其实很小,卫渊以殿前司都指挥使的身份就可以安排。

真正让种诊感到欣喜的是,卫渊会上劄子告知官家此事。

也就是说,他的名字能被官家知道了。

若是卫渊还能为他美言几句,那胜过一百个都监。

“这位是种谊种将军吧?我听说过你,凡遇兵事每战必先,极其勇武。”

“听说你还喜欢研读兵书,我正巧带来一本被前朝名将郭子仪注释过的《卫公兵法》。”

“今日赠予你,希望你能每战必先,每战必胜。”

待卫渊说罢,就有侍卫捧着一本兵书送到种谊身前。

见状,种谊受宠若惊。

他喜欢读兵书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只是,堂堂的卫侯爷,居于庙堂之高的大人物,竟是也知道这个?

自己是什么人物,自己心里清楚。

如此想来,人家一個大人物能够知道自己的喜好,可自己呢?对这么一位大人物却是知之甚少

惭愧,当真是惭愧。

“卫侯.卫帅,这兵书太珍贵了,末将不能收。”种谊不卑不亢的作揖道。

卫渊笑道:“正所谓宝剑赠英雄,这兵书,也该赠名将才是。”

名将?

听到这两个字,种谊老脸一红。

他虽然时常与西夏军作战,可都是小规模,至今没有参与过国战的级别。

可人家卫渊年纪轻轻,就已经参与过两次国战了,而且都取得了极大的战果。

相比之下,自己有何能耐,在他面前自称名将?

就在种谊犹豫期间,种谔已经开口道:“既然是卫帅赠予,你便收下吧!”

由名人注释过的兵书,在武将里极具有收藏价值。

像是那样的兵书,卫渊的书房里,足足有上百本不止。

都是这几年来,他命人四处搜寻的。

在不少文臣或是他人眼中,卫渊搜集名人所著兵书的癖好,多少还是有些古怪的。

卫渊没什么好送给种谔的,只是握住他的手腕,二人并肩去往招安驿大营,

“顾廷烨那厮,没有给你惹什么麻烦吧?”

听他问起,种谔直言道:“卫帅有识人之明,那顾廷烨是个当兵的料,末将坚信,只需几场大战的磨砺,此子未来成就不可限量!”

卫渊正色道:“值得磨砺,那便好好磨砺,将他这把刀磨得尽可能锋利些。”

“人不经挫败,不足以成事。”

种谔明白了,既要重用顾廷烨,还不能让他感觉到是在重用。

年少成名,对大多数人来说,并非一件好事。

顾廷烨只经历过一场较小的战役,就在军中有了些许名气,这绝非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