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七章 灭国之功,科举之变(2 / 2)

作品:《我以天赋聚权柄,铸天庭

而在显出身形之后,其便是向着城外咆哮连连,作势欲扑。

只是,此时的天地之间,充斥着一股浓郁血光,将其牢牢的压制在了原地。

而在城外,一头百丈血虎,踏足虚空之中,冰冷嗜血的眸子,死死的锁定了金狼神。

那漫天的血光,正是自其身上散发。

而在血虎下方,正是王大虎以及五千天朝士兵。

不用说,那血虎就是王大虎他们演化的军魂了。

看着吐鲁番王城上空,萎靡不堪,正不断有着金光消散的金狼神,王大虎不禁若有所思。

该不会,那什么阿济汗死了吧。

就在王大虎准备下令攻城的时候,吐鲁番王城却是猛的打开了城门,一行十几人缓步而出,口中连连大呼。

“将军且住,将军且住,我等降了,我等降了”

他们在派人刺杀阿济汗的时候,却也同时准备了另一套计划。

不管刺杀计划成没成功,只要王大虎率军到来,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开城投降,以便保存更多有生力量。

王大虎端坐马上,皱眉看着前方众人。

这可是一国之都,竟然就这样降了吗?

该不会是想要诈降吧?

不过,就在他刚刚这么想的时候,他所在军阵上方,军气突然一阵翻滚,一片明黄色的国运倏忽降临,迅速的向着周围扩散开来。

随着阿济汗的死亡,吐鲁番高层的投降,这里终于是在名义上归属于了天朝。

所以,天朝国运也可以无碍的降临了。

而随着天朝国运的扩散,王大虎等人便就看到吐鲁番王城的上空,那头金色巨狼突然发出一声哀嚎。

“嗷呜~!”

下一瞬间,其身上消散的金色光点,猛的加快了数倍有余,金狼形象也在变得模糊。

紧接着,王大虎等人的上空,国运倏忽聚拢,随即一点金光乍现。

“昂~!”

一条金色神龙,摇头摆尾的出现,发出一声兴奋激昂的龙吟之后,迅速的向着吐鲁番王城扑去,或者说是扑向了其上方的金色巨狼。

龙口开合,嗷呜一口将其吞下。

下一瞬间,无尽的规则力量融入,使得金色神龙更为玄妙了几分,再次发出一声嘹亮龙吟的同时,挥洒下无尽的金光,迅速的融入王大虎等人的眉心。

顺天府紫禁城,王朝微微闭着双眼,梳理着汹涌而来的规则力量。

吐鲁番汗国,自然是远不如大明的,但却也超过先前被灭的高迎祥,以及鞑靼土默特部了。

高迎祥不用说,其虽然是义军名义上的头领,但却尚没有起势,被大明军队撵得狼狈逃窜,自然获得不了多少的龙气以及规则力量。

鞑靼土默特的林丹汗,倒是要超过吐鲁番汗国的。

只可惜,王朝当初也就只是占据了河套地区,还有王镇远杀死了林丹汉而已。

绝大部分的领地,王朝其实是没有占据的。

实在是在当时,占据大片蒙古草原的时机并不成熟。

所以,杀死林丹汗,反倒不如覆灭吐鲁番获得的收益更大。

看了看西方,王朝在微微沉吟之后,决定暂时在吐鲁番地区实行军管。

相信有王大虎的坐镇,那些地方的权贵百姓,应该是会老老实实的的。

很快,清廷签署的割地赔款条约,王大虎覆灭、占领吐鲁番的消息,便就迅速的传遍全国。

一时之间,全国一片欢腾,一片紫气升腾。

一部分被国运龙气吞噬,一部分却是笼罩降临了王大虎,王石,以及李耀辉所在。

这让他们的军气在金红之外,再次多出了一抹紫意,那是民心所聚。

包括王大虎三人,身上也都有着一片紫气笼罩,甚至堪比加持他们的国运了。

这是民心所向。

当然了,这些紫气并不稳定,并不像国运那样稳定,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修行,一点点的消耗。

不过,他们却也可以继续获得更多民心,却又要超过国运的固定加持。

而随着这一件件事情的传播,天朝百姓对于天朝的归属感,瞬间到达了一个新的台阶。

天朝,果然不是明朝可比。

不过刚刚进入天朝元年,天朝对外便就接连胜利。

不但收回了诸多领土,甚至还覆灭了侵占哈密七位的吐鲁番,这是真正的灭国之功。

紧接着,王朝的封赏,便也是传播了开来。

王大虎被封为三等武安公,从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赏黄金千两,总督吐鲁番军政要务。

征北将军王石,升授特进光禄大夫,赏黄金五百两。

把总李耀辉,被升为辽阳总兵,镇守辽阳,赏白银千两。

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本来只是一个哨长的李耀辉,便就成了一个坐镇一方的总兵。

原来归属于李耀辉的两百天朝士兵,也都是人人升职,成为哨长的比比皆是。

这让其事迹的传播,丝毫不逊色于王大虎的灭国之战。

无他,王大虎的灭国之功确实辉煌,值得他们骄傲。

但是李耀辉以及其属下,却让他们看到了快速升职的机会。

原来只要他们敢拼,哪怕只是一个小兵,也能快速提升职位的。

一时之间,所有的天朝百姓心中,都是蕴含了一股好战、求战之情。

受到这股情绪的影响,漫天的国运,以及顺天府上方的国运金龙,都是充斥着一股蠢蠢欲动的张力,随时准备向外扩张,吞并八方。

在获知这一情况之后,王朝既是高兴又是苦恼。

高兴的是天朝子民不畏战,苦恼的是管理人手不足。

最终,王朝也只能是召集内阁成员以及六部尚书,商讨选拔人才、为官任职之事。

最终,对于各个部门的选拔人才作出了新的调整,颁布了新的科举考官政策。

各个部门都可以根据需要,来招募特定的人才任职,考试内容就是各个部门的事务。

而且,这也不需要有固定时间,而是什么时候需要,就可以什么时候招募。

嗯,其实就是类似后世的考公务员吧。

只不过,有着天地位格国运的监督,要更加的严格许多,基本上不会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

当政策下发之后,无数等着科举的读书人,不禁就是哀嚎一片。

因为,他们所读的圣贤书,可没有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具体为官做事。

这就相当于,他们大半辈子的学习,全都做了无用功。

唯一有用的,大概就是考取礼部官员了。

只不过,礼部官员却又不是现在紧缺的,所招募的人员最少。

不过,既然官方的政令下达了,他们却也没有办法。

除了一些依旧坚持,准备考取礼部官员的之外,大部分都是开始放下圣贤书,转而开始钻研他们心仪部门官员的做事章程。

能够读好书的读书人,自然都是聪明的,他们自然知道如何取舍。

他们既然改变不了国家政策,那就只能改变自己,紧随国家大势。

而随着政令的下达,各个部门的上层官员依旧缺员,但是底层官员却被很快补齐。

只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学习,天朝就将不缺少管理人才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