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告别陆院,最后一夜!(1 / 2)

作品:《让你复读战高四,你捡漏上军校?

这次被调离,不同以往临时安排任务,陈钧除了学生会的工作要具体交代外。

大三这边负责授课的导师,他也必须去跑一趟。

总不能自己后面的事,都让副院长来负责擦屁股吧?

那也不太现实。

陈钧大三跟着的导师名叫候胜平,也是个牛人,别看平时嘴上喊的是导师,人家评上教授已经有不少的年头了。

专业四级,大校军衔,边防委员会专家,陆军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专家,还担任着陆军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曾经完成多项国家社科重点课题,编著出版专著、教材二十多部,发表学术文章一百多篇,就连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奖都有十几项。

这种级别的教授,也就是在陆院兢兢业业的教学了。

但凡换个单位,那都是普通学员阶段,难得一见的牛人。

头衔加起来那长度,用杨帆的话说,那真是比两条腿的腿毛加一块都长。

目前在候胜平的带领下,陈钧这边还有一个《军队信息化建设与战场情报集成技术》的课题没有完成。

课题一旦立项,从原则上讲,那肯定是不允许退出,除非是存在正当的理由,需要以书面的形式申请,得到批准后才可以。

陈钧目前这理由就很很充分,但必须自己亲自跑一趟才行。

“笃笃笃。”

从学生会过来后,陈钧直奔候教授的办公室。

“请进。”

候胜平作为专研学术方面的导师,身上没有带着军人那种凌厉迫人的气势,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

抬头看向推门进来的陈钧:“哦,是小陈啊,有什么事情。”

“导师好。”陈钧大步走进办公室,先是立正敬礼,而后快速解释道:“导师,我这边接到通知要去京都阅兵村报道。”

“可能短时间内回不来,看看能不能申请把立项的课题给取消掉。”

军事学院的导师一般情况下,不喜欢拐弯抹角的讲话,讲究的就是一个直接。

“去阅兵村?”

候胜平神情错愕的抬头,随即抬手指向办公室左手边的文件柜。

“中间右边抽屉里有退出立项申请书,你现在填写一下,然后放在我这就行。”

似乎是觉得可惜,候胜平摇摇头继续道:“目前你们专业,关于信息化建设还有战场情报集成的学习,正处于关键点。”

“课题不做没有多大关系,我担心的是你错过这次机会,到了部队会不适应啊。”

“不过阅兵也是影响深远的大事,你这时候确实该把精力放在那上面,以后有机会回学院我在和你讲吧。”

“谢谢导师。”

陈钧重重点头。

这個时候正是信息化全面铺开,军队关于这方面的建设,和战场情报集成技术研究,自然也就成为了当今时代重要课题。

其实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研究怎么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远程立体化作战。

这就是后来合成营攻防一体,火力联动系统的雏形。

目前还只是在磨合阶段,没有真正作用到基层单位,陈钧以前对这些东西的原理,了解的不是很清楚。

但操作起来却没有任何问题。

再加上近些时日,导师带领着,在这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其实作为指挥官对他来说,目前掌握的已经足够用了。

陈钧又不是走什么技术流路线,单论指挥方面的话,也不用搞懂那么多。

按照导师刚才指的地方,陈钧大步走过去拿过申请表,“刷刷刷”的写上所需的信息。

递给候胜平。

导师这边的事情忙完了,陈钧又马不停蹄的跑到李钊办公室,去坐着聊一会。

李钊是陈钧他们那一届新训时的区队长,后来调到大一指挥信息系统工程专业,担任体能训练方面的大队长。

这种都是随年级升的,虽说陈钧平时除了考核外,不怎么随班去训练,学生会杂事比较多,跟大队长见不了几次面。

可不管怎么说,这该走了,也要去打下招呼啊。

去猎人营地报道那次,后半夜还是李钊开车送他过去的,这该走了不去看看,实在不太合适。

听到面前自己一直最看好的学员要走了,李钊也是一阵唏嘘。

整个陆院,要说谁是一直看着陈钧从进入陆院到现在,成为整个本科院最优秀的学员,那也只有李钊一人了。

“去吧,好好努力,以后有时间了别忘记回咱们陆院看看。”

这是李钊对陈钧说的话。

也是陆院其他负责陈钧文化课方面的导师,以及辅导员讲过的话。

目前军改的口号越喊越亮,陆院很多领导已经意识到,这也就是70年大阅兵耽搁了军部的工作进度。

否则,今年军改的形式,一定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在这种节骨眼上,正是上面大动作接踵而至,不断探新,纠错,研讨的过程中。

突然启动雏鹰培养计划,还把计划中的陈钧调过去,参与大阅兵典礼,随便想想都知道,这对陈钧日后的影响,绝对不会低。

成就方面,只要他不在部队里面犯下大错,那就是坐着火箭炮“蹭蹭”往上升的类型。

陆院领导的见识,可比陈钧多的太多了,这帮人虽不像他一样经历过后世的变化,但根据眼下的时局判断。

也会比他这个当事人更清楚,陈钧作为陆院近几年最优秀的学员,铁定是要借助军改的机会,真正实现毕业就飞跃的质变了。

当然,他们也不清楚。

所谓的借势,借军改机会,也是陈钧来陆院报道的半路上,就已经制定好的计划。

毕竟,没有信息差,没有夜以继日的努力,时刻不敢放松的盯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狂奔。

又哪来无缘无故的机遇呢。

副院长消息通知下来的当天,陈钧就把该处理的事情,该去碰面告个别的导师,或者校领导那里,都去跑一圈。

连武院老耿那里,他也打电话说了一遍。

耿魏东作为陈钧前世最铁的战友,这一世,经历过香江的任务后,虽不能说二人恢复到前世那般,同生共死,亲密无间吧。

至少一起执行过任务,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洗礼,其战友情也远远超过了普通战士之间的相处。

老耿听从了陈钧的建议,没有选择离开武院去选拔什么武警特战队。

而是着手开始准备硕博连读,为自己提升校官做准备。

武警学院基本和部队一样,只要是指挥系的,本科毕业后想要继续考研,必须有两到三年基层经验。

当然,其中也包含合训分流期间任职培训啥的。

就比如说耿魏东毕业后留校,负责给武院的新生担任教官,这虽说不是基层经历吧。

但也算在内,从香江回来后,算算日子也符合报名的标准,那小子就在武院。

这方面倒也方便。

等忙完所有事,陈钧回到宿舍时,基本已经过了晚饭的时间。

这段时间,学院临近暑假,很多课题要收尾,应付期末考试。

再加上集训报名各方面的事情要忙,学院没啥特殊的安排,类似新闻联播什么的,都取消强迫性质了。

除非哪个系的涉及到实时新闻,自己去多媒体教室或者电教室上自习就行。

这种情况下。

杨帆,梁魁,沈从军这几个吊货肯定就没啥自觉性了。

平时有学院要求着,必须去看的时候,他们还要安慰自己,是看在夏丹,或者萌萌(新闻联播主持人欧阳夏丹,李梓萌)的面子上才去的。

学院一旦不强制,这两位的面子也不好使了。

平时这个时间段,没啥事干的时候,是整个宿舍最热闹的点,不是坐在一起吹牛逼,就是凑在一起相互借鉴有关课题资料的内容。

私下串点答案啥的。

但今天,气氛明显不同。

陈钧推开门走进宿舍,梁魁坐在最里侧一言不发,他本身块头就大,缩在那里一动不动,给人的感觉,都能把整间屋子的气氛都给压沉闷了。

杨帆低着头坐在马扎上扣着手指头,低头不语,沈从军靠在进门右手边的铁皮柜上,一副沉默寡言的模样。

何京也回来了,手中正捧着水杯,看着推门进来的陈钧。

一群人都在一块呆了这么多年,陈钧推门的那一刻就知道。

何京肯定把自己要走的事,提前给大家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