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良相、良田(2 / 2)

作品:《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看了看岸边还有伞盖等等,这才放心不少。

郭宁妃看到朱允熥过来,连忙笑着说道,“殿下来了,喝杯茶吧。”

“宁妃娘娘安好。”朱允熥笑着打招呼,“也是我疏忽了,让驸马爷去宁波办差就算了,还让武定侯爷过去了。”

郭宁妃就笑着说道,“能够为朝廷做事,那是他们的福气,真要是在京城荣养着也不好。”

说着郭宁妃介绍道,“这是毛尖茶,陛下说是信阳茶最好,早年间品茗过。”

“他?”朱允熥看了眼在除草的老朱,嫌弃说道,“他早年不是云游到过信阳吗?那时候能讨杯凉水就算不错了,能有茶才是怪事!”

毛尖还是很有名气的,茶圣陆羽曾经将信阳归为淮南茶区,而苏东坡认为淮南茶当中信阳茶第一。

不过现在没有毛尖的说法,只有信阳茶,而且还不是贡茶,更谈不上升绿茶之王。

宁妃只能笑笑不接话,有些事情皇帝自己能说,他也不介意太孙说。可是其他人要是提起来,皇帝就不只是不高兴了。

打着赤脚的老朱走上田埂,看到朱允熥就嫌弃,“你自个儿弄的田也不看看,还要咱帮你!”

“都成了御田,和皇太孙有什么关系?”朱允熥就吐槽着说道,“这下好了,真要是有了好处,那都成了皇帝的功劳,和我没关系了。”

老朱就开怀大笑,随即一本正经的忽悠,“允熥呐,咱也想了。你自小就是有福气、锦衣玉食,说伱重农耕不要紧,说你会种田没人信了。这沤肥又是和屎尿打交道,对你影响不好。”

朱允熥立刻怀疑的看着老朱,“是不是我的肥有效用?”

看到老朱不说话,朱允熥跳了起来,“肯定是这样,对吧?我说呢,我才上朝没两天你就病了,八成是我的肥起了效用,现在盯着这两亩田了!”

老朱就连忙忽悠、安抚,“哪有那么快,这一没出穗、二没稻花的,哪能看得出来。这养苗长的倒也不算差,和其他人的庄稼也差不多。要我说,最多算是上田。”

宁妃就低着头不敢露出半点破绽,听着皇帝在忽悠皇太孙。

老朱说的有一定道理,现在是没有稻花、没有出穗,但是有经验的农民早就能从养苗看出来这些庄稼的长势了。

而且这是新开垦出来的地,实际上根本不能算是良田。而现在勉强算是上等田,那就说明了此前的一些肥料有了作用,而且还是不俗的作用。

朱允熥有些怀疑的看着老朱,“真的是这样?”

老朱更是肯定的点头,“就是这样!咱连皇位都舍得给你,还不舍得两亩地?”

朱允熥就点了点头,非常认可老朱这样的说法。但是隐隐又觉得有些不对,总觉得自己被坑了。

忽然间朱允熥想起来了,“不对,这四块田秧苗长的差不多了!不行啊,祖父,我这几亩地要是做实验,观察秧苗长势,用肥的量都不一!”

“知道,无非就是多撒点、少撒点!”老朱振振有词,说道,“你的那些厩肥,还有沤肥,咱也让人记了。长得不一样,就是看着一个样。你先前说的那些咱也记得,这么大的事情咱能记不住?”

朱允熥这才安心,老朱随即又说道,“允熥,这种田呐不只是要回用肥,也要会看天时。你看呐,这变天了,估计这两天有雨水。”

有经验的农民确实有这本事,通过晚霞等等判断短期内的天气变化。

老朱接过茶喝了一口,又问道,“听说你找了个和尚在跟前?”

朱允熥连忙说道,“不是让他给我讲佛经,用不着那样的人。这人有些本事,说是和尚,只是心里头想着的是天下大势,算是妖僧了。”

老朱顿时来了兴趣,“那咱倒是要见见了,不会是咱当年那般吧?”

“这人最多算是一个谋主,没有祖父的本事。”朱允熥就说道,“就是先前随四叔诵经的那个和尚,前两年我不是给要回来给我爹娘祈福么。”

老朱一听更加感兴趣了,“那咱更要见见了,给老四塞过去了良相,老二和老三怕是心里要嘀咕了。”

朱允熥就调侃说道,“嗯,不只是如此,四叔估计还以为祖父偏心他,有意将社稷托付呢!”

看着这促狭的孙子,老朱气的不轻,“瞎说!社稷给谁都给不到你四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