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莽夫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44章 谢迁!给中山侯套上一层枷锁!(1 / 2)

作品:《大明第一莽夫

文渊阁。

刘健与谢迁相对而坐。

元辅大人神情凝重,脸色很是难看。

便宜行事。

《史记·萧相国世家》:“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简单来说,就是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不必请示朝廷,不必请示皇帝!

比如李唐贤相狄仁杰,圣历元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女帝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讨突厥,并许以便宜行事之权,被皇帝临时授予的“便宜行事”之权,允许他自己做主处理一些事务,狄仁杰就成了可以节制整个河北道所有军民以及官吏的第一人。

又如大明王朝现如今这些巡抚、总督等地方监察官员,在兼领其他专项事务时也被赋予“便宜从事”的权力,他们甚至有权过问和处理如劝课农桑、勘察灾情、兴修水利等本应由地方官员处理的事务,而且可以随时下令捉人拿人,包括布政使这等封疆大吏也不例外。

此外,像前宋时期川陕宣抚处置司的张浚,他被赋予了极大的“便宜行事”之权,许其在川陕地区享有军、政、财的一切支配权,自张浚经营川陕以来,陕西军民受到很大鼓舞,使得金军主将完颜娄室“所下陕西城邑,辄叛”,不得不请求增兵,前宋抗金颓势自此逆转。

总而言之,这“便宜行事”之权,权势之大远超寻常,更是尤在节制地方军马权之上!

但是现在,小皇帝不仅赐给了中山侯汤昊“节制地方军马权”,还给了他汤昊“便宜行事之权”,这也就意味着汤昊所到之处,他可以调动当地所有兵马,可以捉拿当地所有官员!

这才是刘健真正担心的地方!

“先前兵部尚书许进已经指出,沿海卫所糜烂不堪,而中山侯又有意重建水师,那么他此次打着剿倭的名义出兵,肯定会借此机会针对这些沿海卫所下手!”

“但是,这只是其一,甚至都不是主要原因。”

“元辅大人的意思是……”

谢迁闻言一怔,脸色逐渐变得难看了起来。

“木斋,你觉得咱们这位中山侯,到底想干什么?”

当然,他能够坚守本心,做到恪守原则一心为国一心为民,与他这顺畅的仕途也分不开关系。

而且正因为谢迁是一个干吏,更加迎合皇帝陛下的胃口,毕竟傻子都看得出来,汤昊和小皇帝一门心思地想要刷新朝政治理弊政,谢迁这个干吏首辅,或许能与他们这对君臣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元辅,卫所废弛,根源不是出在世袭武官制度上面吗?”

“你说的很对,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不如让汤侯带兵去肃清一番,该杀的杀,该抓的抓,至少可以让沿海百姓的日子好过一些!”

刘健叹了口气,再次出言,给了谢迁重磅一击。

“昔年太祖高皇帝在天下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然后创立了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即是卫所军制。”

尤其谢迁还是个嫉恶如仇的干吏,对待那些贪腐受贿、克扣军饷、奴役军士的卫所将领,他恨不得自己亲自前去,将这些狗东西血洗一遍。

奈何经过先前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刘健也算是彻底对李东阳失望了,一个一心只顾着自身利益,枉顾家国天下的利己之人,更加不适合坐上内阁首辅这个位置!

“木斋,你想过没有,那些沿海卫所为什么会糜烂?”

“元辅,下官以为,中山侯是想趁机厘清沿海卫所的弊政!”

刘健听得眉头紧锁,沉默不语。

刘健听后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类似于王鏊被天官马文升选定为接班人,刘健同样选了接班人,就是眼前的东阁大学士谢迁。

内阁首辅,就是缙绅领袖,这個位置,需要老成持重,需要多方斡旋,似乎老谋深算的李东阳更加合适。

谢迁是成华十一年的状元,状元本就前程似锦,谢迁更是将这条路走到了极致,翰林院观政后便入东宫成为成化太子近臣,后于弘治八年同李东阳一起入内阁参与政务,等到弘治太子出阁时,又加封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可谓是仕途锦绣青云直上。

沿海卫所,重在沿海。

“沿海卫所,重在“沿海”二字,你能够听明白吗?”

听到刘健的询问,谢迁顿时脸色一正。

终于,谢迁意识到了不对劲,他默默地闭上了嘴。

嗯……

但难能可贵的是,谢迁即便身居高位,也不像那李东阳一样,广交党羽结党营私,反而谢迁是一个干吏,办事坚持原则,为人光明磊落,简单说起来就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

“但问题在于,这卫所军户乃是世袭,武官世袭武官,军丁世袭军丁,致使一个个卫所俨然变成了这些武官将佐的自留地,各级卫所军官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军屯土地,私役士兵,倒卖军械,克扣军饷……”

顿了顿,谢迁突然笑道:“下官以为,此事未尝不可!”

你说话的时候,能不能稍微动动脑子啊喂?!

或许让谢迁跟自己一起致仕?

这个选择是不是更好一些?

老首辅现在是真的有些心慌,他害怕等自己致仕之后,这谢迁会跟着汤昊和小皇帝,三人组成“嫉恶如仇三人组”,直接把大明给闹个天翻地覆啊这!

可惜谢迁这辈子仕途太过顺畅,自从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后,不是待在翰林院观政,就是进入东宫成为太子近臣,没经历过什么官场黑暗,更不了解民间疾苦。

“诚如中山侯所言,自我大明立国至今,倭寇之患始终未绝,反倒是因为沿海备倭卫所都司的糜烂,导致倭患日益严重!”

“沿海卫所之所以糜烂,是因为卫所军官与商人勾结,买卖走私货物,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敛财。”

刘健大有深意地开口提点道,希冀着谢迁能够体悟到自己话语中的深意。

干吏就是干吏,只求目的,不论手段。

“那么,这些商人又是凭什么,有资格与执掌卫所的军官搭上线呢?”

直到谢迁一五一十地道出了这卫所军制的弊病,道出了为何沿海卫所会日益糜烂,可元辅大人依旧没有开口,而是满脸失望地看着他。

其实,刘健本不想选谢迁继任首辅,毕竟他刘健是一个循吏,而谢迁是一个干吏。

这个回答,就很谢迁。

谢迁说得情绪激动,脸色涨红。

“商贾向来卑贱,若是背后没有势力支持,他们别说与卫所军官做生意了,只要胆敢登门,就会被这些武夫丘八给生吃活剥了,连点血水都不会剩下!”

“所以,他们背后站着人,那木斋你想想,这些商人背后站着谁呢?”

话听到这儿,谢迁的脸色已经很是难看了。

“他们背后站着的人,足以让卫所军官忌惮,不至于为了蝇头小利与商贾背后之人撕破脸皮,那么这些商贾背后之人,到底是谁呢?”

“比如我大明与倭国的勘合贸易,日商每一次都会采购大量的如生丝、药材、字画、书籍等中原特产,那么木斋你想过没有,这些东西从何而来?”

“单论生丝,江南就是为整个大明的生丝生产中心,苏州“家杼轴而户纂组”,织造花罗、素罗、缎、绸数十种,杭州成为各地“大贾不远千里而求罗、绮、缯、帛者必走浙东”的基地,嘉兴“蚕桑组绣之技衣食海内”……”

“或许你会说,还有川蜀,“蜀锦工甲天下,特设织锦坊供御用”,保宁“有丝绫文锦之饶”,还有山西“潞绸”,“潞城机杼斗巧,织作纯丽衣天下”……”

“但不管是川蜀还是山西,他们都距离沿海太远,哪有江南之地占据了地利优势方便!”

刘健不再去看谢迁,而是自顾自地站起了身,向屋外走去。

“木斋,沿海卫所之所以糜烂,是因为有人想要它糜烂;沿海倭患之所以猖獗,是有人想要它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