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大桥下面》(1 / 2)

作品:《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二天,西影厂。

《舌尖上的中国》的样片,在厂内的放映厅里播映,龚樰和章瑜、赵静她们早早就坐在后排的座位上。

视线中,观众陆陆续续地到场。

厂、北影厂、上影厂、长影厂、桂影厂、峨影厂……

全国电影厂的厂领导和导演来了,电影局和当地文化部门的领导们,也都来了。

甚至夏夢等香江演员,也纷纷到场。

「汪老和方老师在那儿!」

章瑜偷偷地把手指指向前排。

龚樰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就见方言陪着夏偃,正在跟各大电影厂的人接触。

「那个是北影厂的汪羊厂长。」

「那好像是峨眉厂的滕副厂长吧?」

「滕副厂长?」

「就是滕进贤滕导。」

「………」

「现在跟方老师打招呼的又是哪个厂?」

面对章瑜和赵静的问题,龚樰说这是桂西厂的韦必达和郭保昌。

「这就是请龚樰姐去试镜的桂西厂啊。」

章瑜恍然大悟,顺口问了句试镜的结果。

龚樰摇头苦笑道:「虽然还没收到通知,但我确信是没戏了。」

赵静没好气地白了眼章瑜,出声安慰,也许是通过了试镜,但结果还没宣布。

「你就不要给我希望了,我们又不是第一次试镜。」

龚樰心知肚明道:「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拖上这么久都不通知试镜演员,我猜也许是桂西厂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才一直拖到现在。」

「龚樰姐,我……」

章瑜意识到自己问错了话。

本来龚樰因为《秋瑾》试镜失败而被换角,心情郁结,这才到其他电影厂试镜。

结果迎来的却是接二连三的打击,偏偏在昨晚的颁奖大会上,李秀茗还封了双料影后。

「过去了,就不要再提了。」

龚樰微笑道:「我好不容易才缓过来呢。」

「缓、缓过来了?」

章瑜心里的负罪感消失了一点点。

「对啊,缓过来了,总不能跟自己一直拧巴着对吧。」龚樰道:「就像方老师说的,万般滋味,都是生活,酸甜苦辣,方为人生。」

此话一出,章瑜和赵静先是一愣,随后肃然起敬,这才是她们认识的「钢石子」!

不一会儿,放映厅暗了下来,银幕上出现《舌尖上的中国》的画面。

伴随着开场音乐响起,赵中祥用醇厚而磁性的声线,娓娓道出「腊味」。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远在异乡的日子里,一日三餐有了腊味相伴。」

「故乡的风、光、云、雨,似乎就萦绕在身旁,从未消散。」

「………」

整个样片的时长不长,仅仅7分钟左右,简单地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是腊肉的制作过程,一个是用腊肉制作的菜肴。

然而,这么短的片子,方言、汪曾其、司徒钊敦、石方雨等人足足看了三遍。

第一遍看热闹,第二遍看门道,第三遍看问题,看完之后,中途休息15分钟。

观众可以到隔壁的会议室,先讨论一会儿观感和体会,等时间一到,座谈会正式开始。

「小方老师,觉得怎么样?」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司徒钊敦想问的,更是石方雨等项目的负责人想

要问的。

「整体上没有什么大问题。」

方言话锋一转,指出两处瑕疵。

第一处就是文案,虽然通篇照搬自己的散文,感到十分荣幸,但很明显,有时候图文不适配,反而破坏了辛辛苦苦营造出的氛围。

「关于这方面,我和小方昨夜赶制出一篇稿子,虽然还只是初稿,但相比于刚刚的内容,应该会更适合《舌尖上的中国》来展示。」

汪曾其给方言递了个眼神。

方言心领神会地从包里取出一摞稿纸。

石方雨等人接过,开始竞相传阅。

司徒钊敦郑重其事地说,剧本乃一剧之本,放在纪录片里,也是同理,在文案的创作和把关上,以后还要多多仰仗汪曾其和方言。

「责无旁贷!」

方言斩钉截铁地说完,接着指出第二个瑕疵,就是构图上,虽然用定焦镜头拍了食物烹饪的特写和慢镜,但有的地方还略显粗糙。

「毕竟,这是头一回摆脱传统纪录片的拍摄理念和技巧,运用这么多主观性镜头。」

「一回生,二回熟。」

司徒钊敦说到拍摄的难点,就是为了捕捉到生动的画面,摄像机必须放置在或炸、或蒸、或炖的食物旁边,录制烹饪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溅到油,因而不得不多次调整位置。

构图上,也难免被破坏。

「用些空镜头来过渡怎么样?」

方言沉吟片刻,说出了口。

空镜头是美食纪录片里必不可少的,像李子柒的《古香古食》,空镜头可派上了大用场。

「这倒是不错的主意,可以一试!」

司徒钊敦眼前一亮。

众人讨论了会儿,夏偃随后带着方言,跟夏夢等香江的电影人接触,彼此相互认识。

夏夢号称「长城影业大公主」,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简直是东方的「奥黛丽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