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小说 / 万界沧海 / 章节正文阅读

心有恐慌力 恩师点迷津(2 / 3)

作品:《万界沧海

老师半个小时,我心不安。后吾想,此事可见老师待人之平易,讲学术,无地位高低之见。此为一恩,教吾做人之道理,欲做事,先做人。欲成事,先成人。为人不张不显,埋头做学问,此为一代专心做学术的老师可敬可爱之处。大德无言,为人师表,无门户之见,不歧视业余研究,实为难得。

二是吾业余之时,研究史前和田、翡翠利用历史。吾自幼喜看《山海经》,羡慕炎黄时期黄帝以玉为兵器,想追寻三代之前远古未解文明。早先十余年前,吾在帝京杨宋居住,昔日潮白河截流修建水坝,河床宽约百米,周围居民多取沙石于内,中有一坑,斜深百十余米。吾闲暇之余去觅石,石小如拇指,大如磨盘。吾专挑类似石器刀、铲形工具,半年下来,约百十余件。而后以此类推,从和田玉、翡翠原石中挑选类似工具。从网上查询老师评价云南翡翠石斧一事后,专门两次请教这一问题。首次请教时,师说你走误区了,石质类似工具因水流冲击辨别不明显还能谅解,和田玉明显就是大料自然分裂、或人为弄碎当河磨玉卖的。真正自热形成的河磨玉有一定鉴别规律。建议吾先打好古玉基础,从古玉的沁、色、形、工入手,再看高古玉,史前工具。请教之前,吾研究史前文化,只有理论,无实践。去古玩店,听人说东西老,不知真假,不知年份。原藏物品,真品百不余三。请教后,再收藏品,对十之有三。

师之教诲,使吾少走许多弯路。未识师前,吾研究史前文化宛如幼儿上小学,刚入研究门槛边,一脚里面,一脚在外。识师后,听师言,解吾惑,算是正式进入史前文化研究殿堂。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知识浅薄,越想学。吾早期若见其他藏友物品,总爱点评,好为人师。然和老师多年接触,对自己以前对别人藏品的点评感到肤浅,不专业。同样一件藏品,老师能从各方面详细点评,每次点评都可做论文。

吾在京期间,逢周日下午空闲,多去潘家园市场。一日,得北大考古丛书《考古

学研究》(三)97版,一版3000册,时隔15年,本来该书出版少,加上文博学院老师收藏、历届学生珍藏,流通在外已是极少,见到实属不易。内有老师对史前文化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现、研究及相关问题探讨”一文,心中窃喜。购之读之,文中介绍脉络清楚,文笔严谨,引用有序,累计引用83次句段,附带表一(早期磨制石器的测定年代一览表),表格引用12次句段,其中表中记叙广东16680± 570年就出现磨制穿孔石器,比我原先想的更早。拜读此文,深感老师学术境界之高。后再去京大,特意请老师在该书上签名,以示珍藏。

三是老师简历中,生日是十月五日,两年前,老师七十寿诞之时,吾从老家往京寄贺卡一份,祝福老师身体安康,阖家幸福。因为知道老师忙,平时研究会议、国家项目、国外会议多,常不在京。而且老师生日,学生祝福也多,我与之一比,平淡无奇。然一月后,老师与打来电话,表示刚从国外回来,贺卡已收到,谢谢,代问我父母安好,有空来京一叙。老师百忙之中,为回复生日贺卡特意打电话过来,吾无以为报,视为终身之师,铭记在心,永难忘。

闲暇看老师经历,在他主持下,01年-06年,京大文博学院和帝京文物研究所组队4次连续对京门头沟东湖林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丰富石器、陶器、骨器、动植物遗骸、以及火塘、灰坑、墓葬等科学资料。为研究我国北方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人类及文化、环境的变迁与适应提供十分重要的科学依据。该遗址研究,填补了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以来北京地区人类发展史上的空白,意义重大。老师其他研究、文献如下:一、论文:①、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发现、研究及相关问题的探讨,②、谈磁山文化的几个问题,③有关岳石文化的几个问题,④、从玉器原料来源的考察看红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关系,⑤、东北地区史前玉器原料来源的初步考察与思考;等数十篇。二、专著与编著:①、中国岫岩玉(合著)②、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主编)。另外学术活动:①曾赴莫斯科大学作访问学者一年;②、曾赴亚、非、欧、美多国及港、台地区考察、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学。主持科研课题:①国家级 3项(其中子课题2项,已完成),省部级5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已完成2项)。

纵观老师在京大五十年经历,以及在石器时代考古,玉器考古方面的贡献,实为大师、宗师之级别。吾一人三年十余次,累计拜见老师时间不到一天,已深深对老师人品钦佩,学问折服。而老师持教四十余年,桃李满天下,贡献何其大。在京大文博学院,就是老师这样的为人师表,坚守在华夏考古界的,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学者支撑着国家考古的脊梁。做得最好,是他们坚信的责任。老师希望年轻人能追求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为人类和社会多做一些贡献,考古就是这样的事业。师研究古玉文化五十余载,高古玉者,乃夏、商、周三代以上之玉,又或有汉。此间玉器,或为神器,或为巫玉,或为权力之意,非平常之人拥有也。三皇五帝,流传千古,何以为凭?只为当时之玉也。君不见黄帝之时,以玉为兵,泱泱大国文明数千年,玉史文化却一万两千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而老师也恰是如此,师教人不厌,待人平等,如玉质地纯洁沁色美。老师之仁,为之大善。师写文章,参加公益,对文物评定秉承严谨和实事求是,如玉晶莹透亮显人格,实为肝胆侠骨照山河。师学识渊博,基础扎实,执教四十余年,儒雅之声显文化,智慧之音千古传,是为智德。师秉性坚强,遇到非常之事,敢说真话,不随波逐流,勇字心中存,人品玉品难分割。师涵养好,洁身而严律。今观书店说玉之书,琳琅满目,枚不胜数,可谓丰富之极也。然者其图文,十图九假,以假说真,文更误人。长期以往,图文千古传,按图索玉,何为真,何为假?玉之五德不存也!可谓误人于图文之上,杀真玉于无形之中。究其因,一为假者自误,学假当真,不自醒也;二为黑心商贾,明出书,实卖玉也;三为不良编辑,出书赚钱也,无论真假,只要不太假,给钱就发表。太假则不行,当编辑三岁儿朗乎?长期以往,图非图,文非文,真亦假,假亦真。祖宗文化尽先也!谁之错,吾辈之中某些人也!而以师文章来看,篇篇精典,为之精品。古人云:心爱之物,如心爱之人;商人谋利,君子清贫。是故今天众多的收藏者,盖投资商贾是也,谋利之手段也。于收藏之中学文化,学历史,追逐先人之步伐,解千古之谜,实为收藏之本源,功利千秋代。师,当为现代古玉研究之楷模,大宗师。感谢老师,是他给我指引正确的史前文化考古道路。没有老师的指导,我是考古路上有眼睛的盲人,分辨不出孰真孰假;我是考古学术上有嘴的哑巴,不能专业介绍文物的术语;我更是身在宝山空遗憾,有缘对面不相识。是老师给了我看到真正史前文物的机会,是老师给我正确介绍文物的方法,也是老师教会正确看待文物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百川归海,汇成大集。老师与我原素不相识,能待人已诚,授人以深,本性而始,我尊为恩师。古有一字之师,吾不才,师教千余句,万余字,当为万字师。终身之师,永记在心。

黄少华在帝京文博学院教研三楼会议室见到刚结束会议的老师,会议室刚散会,五百平的会议室空荡荡几无一人。黄少华等确认会议室再无其他人,四处往往,发现房间里面也没有监控,立马过去把门锁好。赵老师有点差异,小黄以前不是这样的人啊,这把会议室的门锁着,有什么事吗?“小黄,你最近遇到什么事情了?”“老师您太神了,我确实有事给您汇报”。等黄少华把大元时空事情详细说了一遍(他没敢提在大夏时空修仙的事情,说多了,别人会把他当神经病的),又把手机视屏给老师看看,又在会议室里一挥手放出一万多本宋元书籍,十多道历朝历代圣旨,及其他青铜、玉器、瓷器、木器、字画等。老师相信了,这不是变魔术,确实是时空穿越了。光上万本宋代书籍,古玩界素有“一页宋纸一两黄金”的说法,这上万本宋元时期的书籍,论市价要上百亿华夏币了,更别说其他东西,包括一些字画,更是无价之宝啊。

等黄少华用老师的手机收到他宝镜空间里面,拍照,拍视频,把空间里的东西都拍出来。老师一看手机,又吓一跳,他没问粮食的事情,他问这些东西怎么放在你脑海里?怎么放在自己的脑海里,黄少华想起他问宝镜系统的事,宝镜解释说其实宝镜是一个媒介,链接两个空间,黄少华脑海中看见的空间,其实是一个异空间,无限大的异空间。再多了,宝镜也解释不清楚,黄少华也问不明白。黄少华把事情给老师一解释,老师也搞不明白,转念一想,本来就不是现在科技能解释清楚的,何必现在非要弄明白。他压抑自己激动的心情,问道“你准备怎么办?”。“都捐给国家,没有国,哪有家!”。“好,你觉悟很高,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国家和我们学校,说明你对我们学校和国家的重视,谢谢你。你先坐下,我联系几个人”。老师开始打电话了“姜院长,我是老赵啊,这边有事情需要当面给您和齐书记汇报,不过事情需要在教研三楼一楼大会议室,您看看是否马上过来一下?”。然后又给文博学院齐书记打了电话请他过来。

等京大考古学院姜院长和党委齐书记来了以后,赵老师让小黄从宝镜空间里把东西重新拿出来,把视频再反复放一边,再随手把会议室的桌子收进去,放出来,当时就把两位领导吓愣住了,一致要求马上给京大领导汇报,请京大校长和校党委书记(都是正部级领导)来文博学院教研三楼,他们不敢出去,怕担心黄少华的安全。半小时后,当京大校长和校党委书记到了以后,会议室大门经闭,黄少华又开始表演一下,放放视频。顿时校长坐不住了,这是划时代的科技,无论是掌握哪一点,都领先这个世界三五百年,这应该是国家最高机密。他颤抖的手拨出一个号码“我要求启动一级安全措施,我有情况给中央汇报,地点如下.........。”二十多分钟后,三辆黑色红旗轿车来到教学楼门口,车门打开,几个黑色西张男子手提公务包进到会议室,在场六个人分别换上公文包里面的衣服服,和进来的几个男子衣服一样,是那种特制的防弹衣。换好衣服后,大家一起坐上车,手机统一被来的黑衣男子装进公文包,分三辆车前后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