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烟雨东晋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六部分:六伐中原,智除奸佞 163:袭石门袁真大败,追晋军吴王发兵(1 / 2)

作品:《烟雨东晋

燕国为扭转危局,由吴王慕容垂率兵五万,驰援枋头,与太傅慕容评会合,两支燕军在大伾山扎营。燕国众将登上大伾山,远远眺望,观察地势。太傅慕容评、吴王慕容垂一起站在山头,慕容评问道:“吴王屯兵,为何要在这大伾山?”

慕容垂道:“枋头之险,全在此山,大伾山夹在卫河、金堤河之间,扼北上邺都之咽喉,只要守住此山,桓温必不能进。”

“那吴王准备几时发兵?”

慕容垂道:“以逸待劳,扼守不出,拖至今冬,桓温必败。”

慕容垂对战局彰显自信,一路败退的慕容评心中十分不服,对身后申胤、封孚二位军师问道:“二位军师,这吴王之计,可用否?”

军师封孚比较善于揣摩太傅心里,封孚道:“既然援军已到,不如尽早决战,速战速决,免得夜长梦多。”

申胤摸着胡子笑了起来,说道:“太傅不如就按吴王之计,以逸待劳,方为上策。”

慕容评听了申胤之言,心中对吴王慕容垂更是不服,沉着脸说道:“既然如此,你等且随吴王巡山,老夫回营歇着。”

太傅慕容评不欢而去,慕容垂道:“休听太傅之言,本王自有克敌之计。”径自往前,继续巡山而去。

太傅与吴王意见不和,慕容垂也看不起慕容评,慕容垂带着侍卫继续巡山往前走,只剩两位军师封孚、申胤。军师封孚一看太傅与吴王不和,封孚道:“申胤军师,为何不敢主战,而力主死守?”

申胤道:“晋军虽多,乘船而进,今吴王援军依山傍水,兵不血刃,扼险而守,意在拖垮桓温。”

“可桓温十几万大军,势如破竹,岂能轻易拖垮?”封孚道。

申胤道:“放眼桓温今日声势,所向披靡,胜券在握。然在我看来,将无功而返。”

“何以见得?”封孚问。

申胤道:“晋主暗弱,桓温雄武,功高震主,晋臣未必与桓温同心。桓温得志,百官惧怕,必将阻挠,以败其事。此其一也。”

“那其二呢?”

“桓温善于水军,率兵北伐,只赖水运,惧怕陆路,不善应变。今逢旱灾,水路干涸枯竭,辎重粮草,运转艰难,终将受钱粮困扰。此其二也。”

封孚又问:“还有其三么?愿闻其详。”

申胤道:“若粮草不足,补给窘困,人心恐慌,军心自乱,必将不战自败,此乃天数也。吴王以逸待劳,坚守不出,必能坐取全胜。此其三也。由此三事,何愁桓温不败?”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看来桓温终是一场落空,既然以逸待劳,申兄与我去饮酒,让桓温苦等去吧。”封孚与申胤两位军师,畅谈得意,便一起回营饮酒。真可谓:

坐等前敌自溃亡,何需决战赴苍黄。

太傅知彼不知己,枉叫三军赴死伤。

燕军依山傍水,扼守不出,晋军几度强攻,未尝胜绩,众将官一起来至中军大帐,军师郗超道:“连日交战,久攻不下,不如另选陆路,沿北征进。”

桓温道:“只要石门河道,开挖通水,江东粮草便可悉数运抵。燕国旱情,粮食欠收,必然耗不下去,必败无疑。”

郗超道:“河道不通,久无时日,应随机应变,改走路线,望大司马三思。”

另一位军师郝隆进言道:“《尚书.禹贡》有载:‘东过洛油,至于大伾。’大伾山北去要道,依山傍水,天时地利,皆属燕军,大司马不宜在此鏖兵,只恐拖不跨燕军,拖垮了自身。”

“在我看来,钱粮未到,才是大患。”桓温道:“传令袁真,加紧开渠,务必打通石门水运,接应江东辎重。”

众人无奈,只得传令袁真加速开河,营中又调一万人马,赶赴石门,加速开挖河道。为打通连接淮水的渠道,日夜开工,干的热火朝天。

不经意间,石门开河的事也惊动了与晋军相持的燕军大营,吴王慕容垂与太傅慕容评并坐中军大帐,召齐众将。

只见一员副将进帐,此人身长七尺,年纪三十岁上下,四方大脸,虎眉熊目,大鼻海口,胡须如刺,乃是傅颜之弟傅末波。傅末波道:“探马连奏密报,敌将袁真,率数万人马,开挖石门故渠。”

吴王慕容垂道:“晋军此举,意在打通水运,接应粮草。当趁机袭之,断其水道。”

太傅慕容评一旁说道:“前几日,吴王还言,以逸待劳,为何今日坐不住了?”

“前几日意图不明,如今知己知彼,恰逢战机,因势利导,当主动出击。”

慕容评道:“听说秦国援兵,已在路上,不妨让秦军出战,我等隔岸观火,岂不更好?”

吴王慕容垂瞥了一眼,不屑一顾,下令道:“传本王令,命范阳王慕容德为主将,刘当、李邽为副将,点两万人马,绕道往石门,迎战袁真。”

“得令!”

慕容垂又道:“慕容臧听令,速点五千兵马,赶往睢水,掘开河道放水,让桓温开河不成,水又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