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史册 / 章节正文阅读

第7章:列支敦士登公国(2 / 5)

作品:《史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支敦士登在保持中立的同时也是少数几个不承认慕尼黑协定以及第三帝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欧洲国家之一,并且在二战中始终承认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为合法政府,其位于战区的家族财产被带到列支敦士登(以及伦敦)妥善保管。在战争快要结束时,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夺取了在其认为是德国领土的地区,而剥夺了列支敦士登王朝在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世袭的全部土地及所有权,而直到1938年德奥合并之前列支敦士登亲王还一直居住在维也纳。列支敦士登被剥夺的主权(属于国际法庭中现代法律争议的部分)包括超过1600平方公里的农田及森林,以及许多其家族所拥有的城堡和宫殿。列支敦士登亲王现在依然对这些土地提出主权要求,要求捷克和斯洛伐克归还所占领土。也因此争议,列支敦士登公民在冷战期间被禁止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后,列支敦士登和它们之间依然互不承认。但最终列支敦士登分别于2009年7月13日和12月9日与捷克和斯洛伐克建立了外交关系。

列支敦士登在二战快要结束时,曾拒绝苏联的遣返要求而为大约500名俄罗斯解放军士兵(一支编入德意志国防军的俄罗斯投敌部队)提供政治庇护;为纪念这一事件在靠近奥地利边境的后施伦贝格(Hinterschellenberg)树立了一块俄罗斯纪念碑,同时在该国的旅行地图上也有标明。当时作出给予政治庇护的决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列支敦士登自身仍很贫困,为这群难民提供生活所需十分困难,而苏联的声势正如日中天。最终,阿根廷同意这些避难者前往永久定居。相比之下,英美等战胜国在奥地利执行了“严责行动”(Operation Keelhaul),将在战时曾经协助德国的苏联民众遣返母国,之后遣返对象甚至扩及为了逃离共产党掌政而离开苏联的东欧难民。被遣返的难民有极高比例是在古拉格的营区中被肃清。 由于战后严峻的财政困境,列支敦士登王朝经常通过出售家族所拥有的艺术珍品来缓解,例如其中就包括了美国国家美术馆于1967年购得的达芬奇名画《吉内薇拉·班琪》(Ginevra de' Benci)。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因为其境内的低税率环境、永久中立地位与完美的居中地理位置,吸引许多欧洲企业成为避税天堂,列支敦士登变得逐渐繁荣。观光业(主要是冬季时往阿尔卑斯山区的滑雪人潮)与金融服务业的发达,支撑起该国绝大部分的经济收入。

列支敦士登亲王是世上第六富有的guojiayuanshou,据信其财产为40亿美元。今日列支敦士登人民过着世界顶级水准的生活。

1990年列支敦士登加入联合国。1991年加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1995年加入欧洲经济区和世界贸易组织。

地理环境:

区域位置

列支敦士登是欧洲少数几个袖珍小国之一,面积仅平方公里(2015年8月),是位于阿尔卑斯山中部和中欧莱茵河上游东岸的内陆国。西邻瑞士,以莱茵河为界,东接奥地利。国家中心点瓦杜兹位于北纬47°09', 东经 9°31' 。

地形地貌

列支敦士登西部为狭长的冲积平原,约占总面积40%,其余是山地,南部雷蒂亚山脉的格劳斯皮茨峰(Grauspitz,2599米)为全国最高点。 列支敦士登境内海拔最低处是汝格拉利特(Ruggeller Riet),海拔430米。

气候特征

列支敦士登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月℃,7月℃。 部分地区一月可达-℃。列支敦士登气候湿润,年降水量约为1000毫米,2月降水量是一年中最少的时候,约为95毫米;7月可达181毫米,是全年降水最多的时候。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列支敦士登矿产资源缺乏,境内有一定数量的大理石矿。

森林资源

2010年,列支敦士登森林面积70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

土地资源

2005年,列支敦士登全国可耕土地面积约40平方千米,占该国国土总面积的25%。

行政区划:

区划

列支敦士登境内拥有11个区(均为一级行政区),其中大部分的区其实都只是包含了一个单独的城镇而已。

瓦杜茨(Vaduz)、沙恩(Schaan)、巴札尔(Balzers)、特里森(Triesen)、埃申(Eschen)、毛伦(Mauren)、特里森贝格(Triesenberg)、儒格尔(Ruggell)、甘普林(Gamprin)、许内勒贝格(Schellenberg)、伯朗肯(Planken)。

首都

瓦杜兹是列支敦士登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列支敦士登第一大城市和旅游中心 。瓦杜兹以印刷邮票著名于世,深受世界集邮者喜爱,每年销售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

1930年建成的列支敦士登邮票博物馆是集邮爱好者必到之处,这里展出了包括1912年以来国家印发的邮票和1921年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后收集的各种邮票。在旅游方面,瓦杜兹邮政博物馆、国家艺廊和国立博物馆极具参观价值。

国家象征:

国名

“列支敦士登”为历史上公爵的姓氏,来源于维也纳附近的列支敦士登市镇名。在德语中,“列支敦士登”意为“发亮的石头”,因城内建筑物以浅白色大理石作材料而得名。别称为邮票王国。

国旗

列支敦士登国旗呈长方形,长宽之比为5:3。旗面由上蓝下红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左上角有一金色的王冠。列支敦士登为世袭君主立宪制国家,国旗上的蓝、红色来自公国亲王旗的颜色,蓝色象征蓝天,红色象征夜晚地面之火。旗面上的王冠是神圣罗马帝国之王冠,这是1937年添加的,以便与海地国旗区别。王冠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标志,因历史上列支敦士登曾为神圣罗马帝国王侯的采邑。

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列支敦士登的国旗并没有皇冠的存在,直到1936年时在柏林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列支敦士登的代表队在场里赫然发现,他们的国旗颜色竟与地球另一端的海地完全一样。为了避免混淆,1937年6月24日该国的国旗正式加上一金色皇冠,而1982年时皇冠的造型又经过些许的小更动才成为今日见到的设计。

国徽

列支敦士登国徽为斗篷式。斗篷上端为一顶神圣罗马帝国亲王冠,斗篷内为盾徽。盾面上有六组图案:左上角为戴头冠的鹰,象征西里西亚;右上角是王冠的饰品,象征库厄瑞格Kueringer家族(奥地利一家族,列支敦士登家是继承人);左下角为红白色的小盾,象征特罗泡公国;右下角为戴头冠、化装为人面的鹰,象征里特贝格;盾面中心的小盾由黄、红两色构成,象征列支敦士登家族;小盾下端的蓝底上绘有金色号角,象征猎人村公国。整个盾面的图案记述了该公国王室世代相传的历史进程。

国歌

英国国歌《天佑女王》创作于1745年,它原本是歌颂英国国王的。由于英国广博的殖民范围,以及这首曲子的浓郁民族主义色彩,它曾先后被填上不同的词,当作许多国家的国歌。列支敦士登的国歌仍然是一模一样的旋律,只是歌词改成了《在年轻的莱茵河上》。

《在年轻的莱茵河上》歌词:高踞莱茵河畔,背靠阿尔卑斯山岭,列支敦士登。这心爱的家乡,这亲爱的故乡,上帝为我们选定这洞天福地。这心爱的家乡,这亲爱的故乡,上帝为我们选定这洞天。

国花

列支敦士登国花为黄百合。黄百合别名野百合、喇叭筒、山百合、药百合、家百合,多年生球根草本花卉,株高40-60厘米,茎直立,不分枝。地下具鳞茎,鳞茎由阔卵形或披针形,白色或淡黄色,直径由6-8厘米的肉质鳞片抱合成球形,外有膜质层。多数须根生于球基部。花着生于茎秆顶端,呈总状花序,簇生或单生,花冠较大,花筒较长,呈漏斗形喇叭状,六裂无萼片,因茎秆纤细,花朵大,开放时常下垂或平伸;花色为黄色。

人口

列支敦士登是欧洲地区总人口第四少的国家,排在梵蒂冈、摩纳哥与圣马力诺之后。在境内约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是外国国籍,主要是德国、奥地利,还有瑞士。本国人口的种族分布非常单纯,有86%是属于日耳曼民族分支的阿勒曼尼人,意大利人与土耳其人则是余下少数民族里面较具有指标意义的大宗。 语言上,虽然德语是列支敦士登的官方语言,但大部分的居民却都是使用属于德语方言之一的阿勒曼尼语,其他日耳曼语或斯拉夫语或匈牙利语承认为正式少数民族语言。

列支敦士登主要信仰基督教,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其中大部分列支敦士登人主要是罗马天主教(%),还包括少部分的新教徒(%),其余的则包括伊斯兰教徒(%),东正教(%),犹太教(%),其他教派者(%)及无正式宗教信仰者(%),此外还有%的居民当局没有给出他们的宗教信仰。列支敦士登的musilin社区在过去二十年中随着外来移民的涌入快速成长,主要是来自土耳其和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及波黑),这些移民大多是从其他西欧国家再次移居而来。按照官方的统计数字,该国musilin人口从1990年的689人增长至2000年的1593人,而汉斯-亚当二世表示他自己倾向于在该国修建musilin公墓。

列支敦士登在1997年前都是属于瑞士的库尔(Chur)教区,直到1997年12月2日经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批准成立直属教宗的瓦杜兹教区管理列支敦士登。列支敦士登的宪法还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同时禁止任何形式的宗教信仰歧视。各宗教团体依据2000年调查统计得出的比例从政府得到资金补助,例如在2007年政府拨款30万瑞士法郎给天主教会,而自2006年开始musilin社区则获得政府每年拨款25000瑞士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