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越坡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九百八十二章 心属华夏(2 / 2)

作品:《明越坡

回到龙头之后,我又浑浑噩噩地过了一年多的日子。直到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初,和儿的再次到来,才给我浑浑噩噩的生活增添了一丝生气。

这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按照永乐大帝的想法,郑和三下西洋已经已经收获满满了,不必继续劳民伤财了。这三次下西洋,不仅在南洋诸岛国确立了大明帝国的国威,还在二下西洋的过程之中将朱允炆安葬于水龙脉之上,三下西洋虽然没有打探到朱允炆家小的任何消息,但请回了佛牙,还找到了神兽“麒麟”,已经算是十分圆满了。

既然朱棣都没有打算安排四下西洋,那郑和怎么又带着船队来了呢?其实,这四下西洋,主要是由郑和推动的。

他为什么要力推四下西洋之举呢?

因为他得知了母亲去世,已被葬入西礁的消息,他想去西礁祭拜一下母亲。

当初,和儿与瑾儿私下有个约定,如果父母亡故了,一定要想办法给他送去消息。和儿虽然不能给父母养老送终,但父母死后,他一定是要祭拜一番的。

也正是因为和儿收到了瑾儿托人捎去的书信,便产生了四下西洋的想法。

由于朱棣并未打算派人第四次下西洋,于是,和儿便找到了费信、马欢,让他们在朱棣面前打头阵,提出四下西洋的打算。与此同时,和儿自然是跟道衍和尚也提前做好了沟通,一旦朱棣向道衍和尚垂询此事,道衍和尚肯定也会想办法促成此事。

和儿在费信、马欢面前一番忽悠,那费信、马欢还以为这是朱棣的意思。他们两个还以为是朱棣要让他们四下西洋,但怕遭到群臣的反对,那皇帝多没面子,于是让他们二人率先提议。

上一回出使西洋,费信、马欢二人虽然没能打探到朱允炆家小的下落,他们仍然有些心有不甘。再加上上次迎回了神兽“麒麟”,他们得到了褒奖,这一次自然是信心满满。

费信、马欢还以为这是永乐皇帝的暗中授意,便在正式提议之前,先私下找了几名平日要好的官员,让他们到时候帮着说话。这一下,支持四下西洋的力量就更加充足了。

在一个“合适”的时机,费信、马欢在群臣面前提出,上次下西洋,他们还只走到天方国。天方国以西,还有许多小国家,他们有些并不知道大明帝国的辉煌,有些小国家虽然知道,但国力有限,没法前来进献国书。因此,他们认为有必要再次出使大西洋。

费信、马欢这个头炮一响,可把朱棣吓了一跳。朱棣还没来得及发话,那些被费信、马欢二人私下做过工作的人,也纷纷站了出来,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四下大西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本来这下西洋的壮举最初是朱棣想让郑和去打探关于朱允炆的消息,这到了后来,不仅是显示了国威,还迎回了佛牙和神兽“麒麟”。这会儿,费信、马欢等人再次鼓吹四下西洋的重要性,朱棣心理便琢磨着,要不让他们再去一趟,万一能打探回一点儿有用的消息呢?胡濙在云滇乃至交趾一带也去了好几年了,愣是没有一点儿线索,那就说明不能排除朱允炆家小已逃往南洋甚至西洋的可能性。

当然,如果真的要四下西洋的话,那肯定还得是郑和带队。也只有让郑和带队,朱棣才能放心。这下西洋可是个苦差事,这总得征求一下郑和的意见吧!

于是,朱棣让人请来年迈的道衍和尚,一并叫来了郑和。

道衍和尚和郑和得知朱棣请他们二人前来的目的,那还有什么好说的。郑和立即是来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表态,说自己十分愿意充当再次下西洋的马前卒。道衍和尚自然是顺着众人的话头,阐述了一番再次下西洋的伟大意义。

就这样,郑和率领的船队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十一月开启了第四次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船队先是在西礁短暂停留,郑和在西礁的水底墓前秘密祭祀了母亲,并为母亲守孝三天。

当郑和来到龙头的时候,已是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二月了。

郑和知道母亲去世之后,我一个人挺孤单的,趁着他在龙头的日子,便有事儿没事儿找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