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宋教书匠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百二十六章 稷下学宫的神往(2 / 2)

作品:《大宋教书匠

杨时兴奋异常地说道。

“好啊,这是好事情,做学问嘛,就要集思广益,还要听取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钟粟一番冠冕堂皇的话脱口而出。

“其实这话我起初并不认同,总觉得老师的想法才是完全正确的,现在看来,只要广开言路,还会出现一些非常新鲜的见解,我已经向师傅谈了,他也非常认同。”

“这就好,学问就要打开思路,不能完全封闭,就像春秋时的稷下学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钟粟乘机说道。

“关于这个稷下学宫,我也曾听人说起过一些,没想到先生也有所了解。”

杨时的眼睛里马上流露出了一丝惊讶。

“其实我建成嵩阳分院的目的,就是要学习田齐时代稷下学宫的学术氛围,那样才能发现更多的大儒。”

钟粟乘机向杨时解释道。

“看来钟先生志向远大啊,能够回到稷下学宫那样的时代,那就太不可思议了。”\0

杨时一边说,一边神往着稷下学宫的繁荣场景。

钟粟非常清楚,稷下学宫已经成为过去式,想要恢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也不是拿钱就能办成的。

如果说靠钱去砸,钟粟愿意试试,反正对他来说,钱还是问题吗?

只是为了不至过于冒进,他有时会有意放慢速度,如果太快,一定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所以,钱只是一个方面,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关键还是那种思想高度开放的学术氛围。

这样的氛围,是需要各种天时地利的因素共同作用的,根本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办到的。

不过在大宋,倒是存在这样的土壤,四大书院,或者说五大书院的存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据。

相信现在的嵩阳分院,除了正统的学术研究,还有一个以黄神医为代表的医学院,远远达不到目标。

不过钟粟也不着急,反正有的是时间,北宋还有好几十年的辉煌,足够做很多事情。

现在能够做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

他和杨时又说了一些书院的具体事务,杨时在钟粟的引导下,思路也在变得更加开阔。

他还准备将几个师兄弟也择机聘请到书院中来,钟粟自然非常乐意。

他也提出了一些学术交流的要求,钟粟一概表示同意,并让他去小芳子那里去支1000贯钱,作为今后的发展资金。

杨时是个务实的人,他觉得500贯已经完全足够,所以居然对钟粟提出的1000贯不以为然。

钟粟也不在意,反正能节约一些也不多,这也是他毕竟佩服杨时的理由之一。

说到了百花齐放的问题,钟粟突然想到了黄神医。

对于黄神医,他还是颇有好感的,听说了自己救治人的事情,就能主动来找,登门请教,作为一个已经成名的神医,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钟粟之前还担心黄神医在书院呆上一段时间,又会到处去乱跑。

但当钟粟大手一挥,就给他划拨了一小片研究区域,然后还配上了大量的医学图书典籍和药材,外加几十亩的药材田后。

黄神医立刻改变了到处乱跑的恶习,决心在嵩阳分院持续开展研究。

登封附近很多地方不同水平的郎中也常常出现在他的医学院中,大家一起探讨各种疑难杂症,药材古方,一时之间,各种医学理论交相辉映。

黄神医虽然成名已久,但也还是获得了不少益处,当然来这里交流的郎中获益更多。

最主要的是,来这里交流,所有费用全免,还管吃管住。

当然,白吃白喝也是不行的,如果呆上十天半个月,不能提出任何新颖的观点,也不能分享出什么诊治经验,那就会被认为是混吃混喝的,黄神医就会将他无情地扫地出门。

医学院还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除了来探讨医学的郎中,不少来学习理学的学生也来抽空选修医学,倒是让钟粟非常吃惊。

这中意料之外的现象,钟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还是太少,人才太少,门类更少,钟粟感叹道。

他也一度幻象,如果苏颂能来嵩阳分院就好了,到时候还可以设立一个科学院,但这个愿望恐怕难以实现,也就想想罢了。

其实能够发展到这个程度,钟粟已经觉得很是满意,登封就这么大,不可能吸引到太多的人,只能一步步慢慢发展。

再说,现在的章县令和自己有嫌隙,想要有更大的发展,多少还有一些阻力,只能等等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