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宋教书匠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远景规划(2 / 2)

作品:《大宋教书匠

至于文臣,显然更充裕,李纲现在算是自己的徒弟辈,叶梦得也是自己绝对的底细,老一辈有曾布章惇张商英这些人再撑个十来把年,后继大大有人。

当然,现在陆宰、赵鼎也出现在了政治舞台上,更是一片大好图景。

至于赵佶一朝历史上本来就有的那些坑货,有些还存在废物利用的价值,但这不是钟粟要考虑的问题,首先要让这些品性纯良的人到位又有决心的主战派到位,那些人自然而然变成了打下手的。

宋徽宗赵佶本来在登基之初还有过一番励精图治的壮志雄心,但随着后来西北战争迟迟不能取得非常满意的战果,再加上蔡京之流的出现,他也开始了享乐主义的腐败之路。

一个人在目标迟迟不能实现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懈怠情绪,这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如果放在一个帝王身上,那便有些不合适了。

赵佶继位的时候,大宋国力其实其实仍然处在一个非常不错的状态,后来的逐渐衰落,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赵佶的玩石头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声势浩大的方腊起义。

除了这些,大宋的军队其实也存在臃肿不堪的情况,为了防止乱民造反,宋朝的政策是,只要某处发生灾害,朝廷便以招兵的形势来环节灾情,如此一来,大宋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到了神宗时期,据历史上的记载,军队的人数居然达到了将近一百五十万人。

大宋的人口基数是不小,高峰期差不多一亿人,一亿人中有一百五十万的军队,这个比例还是偏高。

其实,如果放在后世,或许还可以,但在古代社会,辎重的运输之类,成本非常之高,这样算来,其实对于民力国力的负担极其沉重。

人数一旦太多,自然意味着精兵的数量不够多,如此一来,一旦遇到真正强悍的敌人,往往会一触即溃。

但钟粟的四大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和高产作物推广几乎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精兵还是精兵,但那些冗兵直接让他们去进行生产活动,保留军籍,但却干着农民应该干的事情,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解决方案。

高产作物的出现,一下子将缺粮的问题给解决了个七七八八,边军也不会过于依赖内地运输粮食,成本自然大幅下降。

其实,钟粟现在隐约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宋本来在高峰期人口达到了一亿,现在有了高产作物,弄不好还会迎来第二浪甚至第三浪的生育高峰。

如此一来,就算有高产作物也顶不住。

但他很快又想到了,其实这也算不上太大的问题,只要西北战事顺利,完全可以设法将人口向西北迁移,或许一开始不少人不愿意去,但古代社会的农民,最为看重的其实是土地,只要制定优惠的土地政策,比如减免地租,甚至补偿安家费之类,恐怕有个三五年,西北大地上便会有无数的宋人。

之所以要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以人海战术来淹没西北蛮夷,等到各民族出现了大规模的通婚杂居,西夏还能是西夏,契丹还能是契丹,女真还能是女真吗?

到了那个时候,大宋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力,即便有人心怀异心,又能掀起多大的浪花?

这可以算是钟粟的远景规划,到底需要多少年能够实现,他也心里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