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八六章 糟糕的现状(2 / 2)

作品:《我成了仁宗之子

而长江,千百年来在成都路未曾改道过,等到了荆楚路,在一望无垠的两湖平原上,才会肆意摇摆。

赵曦曾有过顺江而下的经历,当舟船过了重庆,所有的景致都熟悉起来了。

所谓的三峡,跟后世区别不大,而如今的艄公船夫,一样可以应对这些凶险。

有些水域,连赵曦都绷紧了神经,可那些船夫在祭过了河神之后,就那么灵巧的通过了。

“铜矿石压船,于簇怕是得分船穿协…”

国朝有漕运衙门,但顺长江航运却没樱国朝专管漕阅,除了各地的堤岸司,就是江淮转运使是常设。

一旦东川铜矿规模产出了,势必得考虑设置统管长江这一段运输的衙门了……唉,对于现在国朝的境况,赵曦真不知道能不能通过。

实在不行,他就得做好走西江航线的问题了。

在东川用牛皮圈着的地盘,到西江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并且一路会经过不少的乌蛮寨子。有一分奈何,赵曦真不想去招惹那些蛮夷,特别是现时。

至于以后……等改土归流了,等没大理这个所谓的藩属国了,那就另当别论了。

现在……挺麻烦。

没有了熟悉的地标,当船只进入荆楚路时,在汉水注入长江处,赵曦还是有些熟悉的。

他知道,由此西北不远便是襄阳,而襄阳至汴梁,原本是有水阅,只是运量不大,又耗费不少。近些年国朝慢慢的废弃了。

把一座都城,近百万人口的给养,全盘押在一条运河上,还是季节性运河……老爹能踏实睡下,估计是麻木了。

都在凑合,从朝堂诸公,到汴梁子民,一直到国朝的都城,似乎都是一种凑合的状态。

抛开河北道一马平川,大辽骑兵可以避开城池,直插汴梁外,就是单纯从存活而言,一旦汴河意外,百万人都得吃土去。

长江水运算是发达了,等船只到了江淮,赵曦才真正见识到国朝的航运业。

这该能称为百舸争流吧?楚州船、淮船、吴船、越船、松江船、浙江船、湖船、徽船、温州船、明州船、入峡船、蜀船等等,船夫如数家珍的给赵曦介绍,赵曦此时才知道,自己对这个时代,对国朝了解还是不足。

等到了徐州,船队转入汴河后,几乎可以用拥挤来形容了。

本来他们这两千饶运兵船队,就已经算是庞大了,在进入这狭窄而忙碌的汴河……可想而知会是怎样的情况。

想对国朝做点啥,对赵曦而言,真的不用干嘛,只需要有像护卫营这般能耐,这般人数的一支队伍就可以。

甚至不需要做太多的事,只需要在漕运最繁忙的季节里,打三五个月的游击就校

汴河是每年三月开闸的,放进来了黄河充沛的水量,同时也带进了黄河独有的泥沙。

所以,每到枯水期,国朝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物力财力来捯饬汴河。如此反复,经年累月。

整个汴梁城,是真正的命悬一线。

赵曦想不明白,朝堂上那些精英,真的就不担心?

这就是国朝的漕运,赵曦没有过多的去了解细节,就他这一路走来,已经是满头官司了。

不其他,就枯水期汴河停运后,东川铜矿的运送问题……这是必须在铜矿开采前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