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七三二章 最后的一环(2 / 2)

作品:《我成了仁宗之子

就是种诊的骑兵队,好像也没有停止过骚扰西夏饶行动。

西夏人很受伤······

“战争到了这种程度,也该能看出些端倪了······”

可怜的传讯方式,朝廷根本无从知晓西夏现在是什么状况。早在几年前,赵曦就让王中正向西夏派遣细作。在战前,各式各样的情报没断过,可战时一开始,就很少有消息传递出来。

“朝廷现在只对包围的队伍状况熟悉,高遵裕部、王韶部,自从入冬,就再没有消息传来了。”

这是这才大战最为关键的点。高遵裕部的存亡,决定着能否吸引足够数量的西夏骑兵在兴庆府一带,而王韶部决定会不会给西夏人留下北逃的路。

高遵裕部是被围了,被西夏人团团围住了。而王韶部却是被气围住了。从肃州到黑水镇燕军司的路,因为积雪,传讯不再那么及时了。不是雪橇不可用,而是在茫茫的戈壁上,都是皑皑白雪,根本就没有方向感,就连积年老向导,也不敢在冬日积雪里穿过这条路。

“应该没什么意外。狄青、种颚、郭逵,跟他们各部交战的西夏队伍并没有多大变化,也就是,高遵裕部还在继续游击,依然吸引西夏人围歼。”

“至于王韶部,前期对李宪部的命令已经提到过。为避免被围圈里西夏饶警觉,没允许李宪部打下黑山威福军司,就跟狄青等几路大军一样。但对于李宪部的斥候,要去他往西、往北放五百里······”

“李宪部需要在偏师南下的时刻,开始对黑山威福军司作战,最终能在西夏人北逃之前完成与偏师的汇合。”

“而李宪部的奏报显示,黑水镇燕军司除被西夏朝廷调集了部分兵力外,再没有任何异动。这时候没有异动,对于偏师而言就是好事,或者偏师和李宪部在控制传讯的问题上,做的很好。”

“朕想看到的端倪,其实是想知道西夏各方势力在齐聚兴庆府后,给养和物资供应方面的情报,或许那才是这场大战的关键。”

赵曦的谋划,从来不是单纯的计算己方的实力,也不会单纯的考虑目前的状况。就如这次大战······

大谋局是一方面,最主要的一方面是赵曦所有的谋划,都是针对于西夏的体制成型的。

倘若西夏真的想国朝的现在一样,是绝对的集权,赵曦对西夏的谋划只能是循序渐进。西夏本身的体制给赵曦的谋划奠定了基础。

以党项饶悍勇,即便是最终大谋局完成,彻底形成对西夏整个有生战力的包围,一旦党项人集中起来朝一点突围,赵曦不敢肯定能彻底留下他们。

可是,西夏饶体制决定了,西夏人最后不会这样做。因为,为了歼灭高遵裕部,西夏调集了太多太杂的部落兵。几十万骑兵集中在兴庆、银夏、西平一带,就这么点地方,以西夏朝廷的储备,很难满足所有骑兵的给养。

所以,内部纷争是肯定的,而这种纷争才是赵曦所的端倪,才是最终胜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