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八四三章 太子成长了(2 / 3)

作品:《我成了仁宗之子

太子虽然得有些夸张,也确实是事实。安南数十万大军,并没有倾力去剿灭二皇子的队伍,加上安南与国朝接壤处山高林密,更适合部队作战。

二皇子之所以能生存,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国朝对那片国境线是开放的,允许二皇子的队伍进出,就避免了被安南军歼灭的可能。

这倒不是朝廷有什么令,而是广南路的地方官以某些目的去揣度官家的意图造成的。

在这个问题上,从赵曦到内阁,乃至整个朝堂,态度都是含糊的,也是为在邦交的问题上有辞。

“四弟东出拓海,首次失败,而朝廷即将改良整个海战的装备,这就意味着,不管最终何人执掌国朝海军,必将与二弟一样,需要依赖国朝生存。”

“所以,孩儿以为,在装备了新式火器以后的海军,是不是四弟执掌,对国朝影响不大,终将还是依赖于朝廷的支持,或者依赖于工坊城,甚至没了朝廷会难以生存。”

这段时间赵曦对太子真的是有点刮目相看了。

自从上一次扶上马送一程后的沟通后,太子逐渐敢于在朝政上表达自己的见解了。

“事实确实如此,但规矩就是规矩。朕既然有令,皇子不得执掌朝廷衙门,这一点就不能改变。”

“不过,朕并非要剥夺老四的拓海想法。朝廷筹建海军的目的是为海商护航,或者要将领海权提上日程。”

“至于老四有意经略高丽、扶桑的想法,朕不制止。国朝在遴眩军军卒,同时也在进行规范化训练······这样吧,朕给你一道赦令,允许老四招揽人手,允许有限使用朝廷海军训练的相关章程······”

海军的筹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便是筹建了,海军的编制也不会太大。而赵曦并不指望海军刚刚筹建就要建功立业,很大程度上,还是倾向于护航。这样也能让海军才一定程度上能自给自足了。

新建海军后的作战能力和防御范围,也是有限的。太子的有些道理,可他没有考虑一旦四皇子成势之后的风险。

至于是不是要将高丽扶桑纳入国朝的版图,赵曦觉得为时尚早。在没有收复燕云,平灭北辽之前,赵曦不会好高骛远的去想太多。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国朝是否扩张,需要结合国朝的实情,不仅仅是军力的问题,还有整个国朝的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