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歌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十三章 夜袭(中)(2 / 2)

作品:《大明长歌

“东家,咱们真的只看热闹,不帮忙?”

“不帮!”史世用摇了摇头,回答声非常坚定,“咱们是锦衣卫,能少露脸就少露脸儿。更何况,阵前厮杀,也不是咱们所长。”

看出两个下属脸上的失望,他笑了笑,继续补充:“你们两个想要战功,等会拿下了龙山驿,老夫舍了脸面,让李参将分几颗人头,记在你们名下就是。反正他最近也用不上,送谁都是送!”

“谢东家!”牛秀和冯武两个喜出望外,齐齐拱手。

锦衣卫虽然权力巨大,并且深受皇帝信任,但是,官职升迁的体系,却与文官和武将,都大不相同。所以,有些人熬一辈子,顶多熬到百户。有些人甚至连百户袍服都穿不上,从入行一直干到除役回家,也只能被人尊称一声“指挥”。(注1:指挥,不是指挥使。只要是锦衣卫,都可以被称为指挥,不需要任何官职。)

而如果有敌人的首级做凭据,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特别是对于专门刺探监督周边诸国的北镇抚司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原本难以衡量的功劳,忽然就有了实际参照。而参照军中记功方式,百总以下,几乎一颗就是一级。锦衣卫升职条件再苛刻,与上司一道刺探得了敌军的关键机密,并且舍命为前线将士助战,还每人上缴了五六颗敌军首级,也足以让二人一跃成为总旗。

“不用谢,你们应该得的。”史世用也是从底层一级级爬起来的,知道两个年青下属的艰难,笑了笑,轻轻摆手。“没有你们,李参将也没机会出此奇招。”

到现在,他已经不认为李彤是单纯的冒险了。既然是奇袭,最关键的要素就是突然性。至于兵力多少,反而在其次。并且有那帮海客帮忙,即便今夜不能得手,大伙上船撤回北岸,也是轻而易举之事。根本不可能遇到全军覆没的风险。

既然没有多少风险,他就不想再跟年青人抢风头。所以好整以暇地收拾齐整之后,才提着万历皇帝赐给自己的雁翎刀,大步走上了甲板。

甲板上,明军已经开始排队下船。每个人嘴里都叼着木头做的口枚,蹑手蹑脚,以免惊动了山上的敌军。而江面上隆隆作响的涛声,和翻滚的水雾,也给大伙提供了充足的掩护。让他们的行动起来几乎没有任何动静,如同一股忽然“飘”上河岸的青烟。

另外两股青烟,也从渡船甲板,缓缓飘上了河岸。三支队伍迅速合为一体,然后沿着年久失修的官道,快速向山顶的驿站和军寨靠拢。一边走,还一边分出斥候,去查验敌军反应,不多时,就已经摸到了军寨的木栅栏。

军寨乃是朝鲜官兵数月之前所遗弃,倭寇占领这里之后,因为其过于靠近王京,所在位置的地形又算不得如何险要,所以也没做太多修整。只是抓着朝鲜民壮,粗粗地在寨墙破损处,加了一些木头桩子,就敷衍了事。

偷袭如此简陋的营寨,即便得手,也没太大战功可捞,更不可能威胁到宇喜多秀家的退路,逼迫倭寇放弃幸州,掉头反扑。那,偷袭此地的意义究竟何在?距离越近,史世用心里头的困惑越多。抬起头去,努力看向李彤,希望后者现在应该不继续保密,能干脆地给自己一个答案。

然而,李彤却没有回头。只是蹲下身,用极小的声音吩咐,“最后一次,所有人,检查盔甲,兵器!”

“检查盔甲兵器!”张树、李盛、顾君恩等人一个接一个,将命令向后传递。很快,就将命令传达到了所有弟兄的耳朵。

弟兄们低下头,借着天空中的月光和星光,仔仔仔细细扫视身上每一处地方,唯恐有任何遗漏,耽搁了稍后的厮杀。

“如果宇喜多秀家,把军粮存在这里就好了。”望着李彤那尚显稚嫩的身影,史世用忍不住又异想天开。

据说,运气好的人,老天爷都会帮忙。如果李彤今晚歪打正着,恰巧端掉了倭寇的粮仓。那样的话,非但宇喜多秀家不得不从幸州撤兵,王京内的其他倭寇,也会因为缺粮,而不得不弃城而走。

还没等他看清楚,附近到底有没有形状与粮仓相似的建筑物,李彤今夜的第二道命令,已经传入了他的耳朵:“鸟铳队检查火种,准备火把!”

“鸟铳队,检查火种,准备火把!”刘继业低声重复,旋即双脚挪动,在队伍中缓缓穿梭。他麾下的鸟铳手们,纷纷将火绳从怀里取出,夹上鸟嘴。几个总旗,则快速从怀里掏出火折子和火把。

“点火。”第三道命令传来,不高,却让所有人的心脏,瞬间又提到嗓子眼儿。

几个火折子被点燃,随即点着了数支火把。

火把迅速传递,将鸟铳手的火绳,也一一点燃,宛若一串串闪动的星星。

山坡迅速被火光照亮,简陋的军寨内,终于有倭寇武士发现了情况的不对,尖叫着栖身的从木屋里冲出来,扑向寨门。

“开火!”李彤根本不看倭寇的反应,按照自己的节奏,稳稳地挥落令旗:“鸟铳自行选择目标射击,其他人,跟我去端了寨子!!”

“杀倭寇!”呐喊声宛若霹雳,弟兄们挥舞着兵器向前扑去,瞬间冲破了军寨的正门。

“砰,砰,砰砰砰……”鸟铳声,紧跟着响起,惊起成群的寒鸦,尖叫着逃向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