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崇祯十五年 / 章节正文阅读

第626章 秦王除国(2 / 3)

作品:《崇祯十五年

更有记载,清兵入北京后,躲藏在周奎假的太子朱慈烺被清兵发现,朱慈烺自称大明太子,而彼时清兵入关的理由是为崇祯帝报仇,既然李自成跑了,崇祯帝的儿子找到了,自当立为正统,可一旦立了明太子,清兵的正当性立刻就没有了,多尔衮极其狠毒,故意找来一干明臣来辨认,其中有晋王,也有谢升。

一干旧臣,面对太子,却没有敢说真,都说是伪,

太子怒斥,更指名谢升当日教书之事,谢升满面通红,不敢回答。

旧臣都说是伪,太子再无活命的可能。

彼时谢升若有一丝的胆气和忠义,说太子是真,或许救不了太子,还会把自己的性命搭上,但绝对会令建虏难堪,同时令天下人早一点看清建虏的真正面目。

作为曾经的内阁阁员,大明重臣,享受大明的荣华,在年及古稀之时,面对太子之时,却依然不敢说真话,眼睁睁地看着太子,大明真正的正朔死于非命,谢升的良心可能安?

……

谢升致仕,崇祯帝火速批准,不但没有慰留,连一般内阁辅臣致仕的封赏银两都没有给,可想崇祯帝对谢升的不满,内阁四个辅臣,谢升致仕后,只剩下三人,周延儒,陈演和蒋德璟,内阁运转受到了影响,辅臣非是补足不可。

于是辅臣的廷推,成了当日朝堂的重头戏,东林和北方党全力支持吴甡,以吴甡的威望,也足够入阁了,但最后廷推的名单出炉,吴甡竟然被刷下来了,入阁的两人是范景文和黄景昉。

范景文是现任工部尚书,以兼东阁大学士的名义入阁。

黄景昉领户部尚书衔、加文渊阁大学士。

历史上,这两人都是忠臣,也都是在十五十六年入阁。

朱慈烺在返程路上听到这个消息,一点都不惊讶。

朝臣们却有点议论。

为什么别人都过了,威望足够,而且跟随太子解围开封,又击退建虏入塞,立下大功的吴甡却不能入阁?

“肯定是周延儒从中作梗……”

吴甡和周延儒不合,人尽皆知,周延儒作为首辅,在辅臣的推荐中,有一票否决的权利,吴甡不能入阁,周延儒自然是脱不了关系的,只有周延儒自己知道,吴甡不能入阁,崇祯帝的暧昧态度,才是关键原因,蒋德璟和几个重臣在崇祯帝面前共同推举吴甡,但崇祯帝依然不受,这就不是周延儒的阻扰所能解释的了……

吴甡虽然没有入阁,但新入阁的范景文黄景昉都和东林有瓜葛,东林人也无话可说。

……

京师永定门。

上午时分,一个京营把总忽然带着几百个京营士兵从城中冲了出来,将城门封锁。接着,一大群绯袍蓝袍的官员连同十几个大小太监出现在城门口,最后在城门以外吊桥以里站住了,翘首看向南边的官道。

被堵在城里城外的士民们最初都好奇,心说是哪个大官要进城了?这么大的排场。等到有人认出,等待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属于太子詹事府时,众人顿时明白了,原来是太子要回来了---天津巡抚原毓宗被查的事情,已经在京师传来,太子到天津巡查之事不胫而走,百姓们都知道太子不在京师,现在见太子府属官在城门口列队,自然能能想到是太子要回来了。

自从领军解围开封,又击退建虏入塞之后,太子已经被传的神乎其神,百姓们都将太子视作天神,关于太子的各种传说,在京师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了,加上太子行事作风和过往太子不同,不喜欢窝在宫中,他的马队或者是车队,经常在京师街道上穿过,或去京营,或去城外的野训地,就更是引人注目,常常引起风潮了。

但由于太子护卫严密,里三层外三层,到现在,真正见过太子面容、能说清太子长相的,却没有一人,不过这并不妨碍百姓们对太子的追逐,眼见太子要到,一些原本想要绕道进城的百姓都不绕了,纷纷停在原地,或寻高处,或站在车上,翘首向南边眺望。

而迎接太子的官员们,脸色都很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