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崇祯有把枪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二百零七章 角斗(2 / 2)

作品:《崇祯有把枪

返回河套的镶黄旗战兵辅兵将此战各种细节讲述出来,阿布奈虽然没有亲眼目睹,却从清军惨重伤亡上看出,此时明军实力已不容小觑。

朱由检此时提出这般无礼要求,摆明了是要与清军再打一场。只可惜这次战场选在了察哈尔。

以察哈尔亲王对大清辅政王的了解,多尔衮亦或是豪格,绝不会允许将皇太后嫁给明国皇帝。

阿布奈只好压住消息,迟迟未敢向多尔衮禀告,直到后来使者多次催促,阿布奈才不得已派人前往盛京禀告详情。

不出意外地,蒙古人被辅政王一番痛骂,豪格怒斥察哈尔旗为何没有斩杀明国使者。

崇祯十八年秋的清国正处于内外交困之际。辽南的远东联盟共和国虎视眈眈,而北方的宁古塔在哥萨克人的进攻下岌岌可危。

尽管如此,豪格与多尔衮还是达成一致,抽调各部人马进入河套地区,增援察哈尔部,试图阻挡明军从山西方向发动进攻。

翰林院那篇六万余字的檄文流入辽东前,多尔衮与各旗旗主便通过潜伏在北直隶各地的奸细,事先得知了明军北伐的确切时间,兵力部署。

情报外漏当然不是因为锦衣卫失职,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崇祯皇帝的阳谋。

朱由检的阳谋便是,清楚无误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行动展示给建奴看,让多尔衮与豪格心惊胆寒。

尽管如鳌拜所言,大部分清军以为明军不足为虑。

然而只有多尔衮与豪格知道,相比远在宁古塔吃人不吐骨头的哥萨克野蛮人,相比盘踞辽南蠢蠢欲动的联合舰队。朱由检才是他们的心腹大患。

若放任中卫军北上,坐视蒙古各部败亡,那么大清在蒙古的统治,便将很快陷入土崩瓦解。曾经的奴隶,转眼就将变成敌人。

若是蒙古有失,清国的左翼便会暴露在朱由检威胁下,以暴君崇祯的性格,占据蒙古后,便会马不停蹄对辽东形成合围之势。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辅政王与豪格贝勒这才决心从镶黄正黄两旗抽调三千余人,连同朝鲜王军三千余人,包衣辅兵两千余人,共计八千人马驰援蒙古。

巴图鲁鳌拜作为这支联军的统帅,他本人与朱由检打过几次交道,从骨子里对中卫军怀有恐惧之心。

正是因为这种刻骨铭心的恐惧,他才极力怂恿蒙古人朝鲜人担任前锋,充当他麾下五千人马的炮灰。

有了前两次与明军交手的经验,鳌拜麾下清军主要作为督战队的存在,充当炮灰的,当然是已经被征服的蒙古与朝鲜人。

察哈尔旗现有蒙古骑兵三千余人,多为老弱病残,而且蒙古人的火器铠甲也不如八旗军。林丹汗去世后,清国便有意削弱蒙古各部势力,察哈尔部当然是首当其冲。

用这三千人马冲击明军方阵多少有些勉为其难,不过让他们作为炮灰,肯定要比高丽棒子好出很多。

“巴图鲁,我听说今年春季,山东总兵刘泽清,衍圣公孔胤植被暴君崇祯杀得片甲不留,顺军大将刘芳亮也被朱由检打败,我看明军士气高涨,不宜正面为敌啊。“

阿布奈忧心忡忡道,察哈尔亲王当然不是在为我大清考虑。

明眼人都知道,鳌拜率区区几千人马对付中卫军主力显然不够,所以满洲人此行目的,无非是弹压察哈尔部,用察哈尔部当炮灰、

身负国仇家恨的阿布奈当然没有为仇人做炮灰的觉悟。如果可能,他倒是很愿意看到鳌拜一败涂地,被朱由检消灭。当然最好是明清双方两败俱伤,各自滚回自家去。

暴君崇祯近来的倒行逆施,远在河套平原的亲王也听说过一些,所以他对朱由检并不抱有任何希望。

阿布奈深知,相比辅政王多尔衮,朱由检是个更危险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