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宋之枭雄卢俊义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七十七章 建复兴党(2 / 5)

作品:《宋之枭雄卢俊义

卢俊义又笑谈道:“请回忆一下新党打击旧党时的恨不得跟敌人同归于尽的激情,回忆一下他们两种党人以为真理在手的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

林冲自从见了娘子安然无恙,一家团聚,天伦之乐,心情大好,不再是原来的忧郁模样,闻听卢俊义此言,顿时大笑道:“可不是嘛,听徐宁兄弟说,他在大内值班的时候,经常听到那些大臣吵吵骂骂的,朝堂上像是菜市场。不过看他们真的都挺有劲,一个喊的比一个高,而且吵着吵着就要卷起袖子想打人,皇上被他们吵得想打瞌睡都打不成,一个劲地打哈欠。”

卢俊义哈哈大笑道:“什么喊的有劲,什么卷起袖子想打人,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理,他们有信仰,相信自己那一套能治国,对方那一套会祸国殃民。党本是一个好事物,可惜被他们这样一搞就变成了一个坏东西,中国还是真不能搞多党制,只能搞****。”

下面的人全部一脸好迷惑的样子,许贯忠扶了扶帽子,惊吓道:“不能搞多党制?只能****?您的意思是确立一个党派来领导国家?”

卢俊义点点头:“党是什么?是一群有最先进的信仰的最优秀的人组成的最能代表大部分人民利益的团体。在党的带领下,这个国家才有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朱武惊异道:“这个党不就是儒教吗?有最先进的信仰的最优秀的人,不就是儒生吗?”

卢俊义将头晃动地像个拨浪鼓一样:“不,儒家的思想从来不是最先进的信仰,儒生也从来不是最优秀的人,儒教从来也不能代表大部分人的利益。你,许贯忠,你,朱武,在座的每个文职人员,扪心自问,如果你们是儒生,你们会在这里跟我一起造反吗?”

卢俊义看了看大家错愕的表情,继续说道:“汉朝之前的儒是真儒,经过董仲舒阉割和后世有些腐儒的不断阉割下,真正的儒家思想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往往记住了以德报怨,却往往忘记了孔圣人的下一句话,整句话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我们历朝历代的混蛋文官们都对异族搞以德报怨那一套,殊不知,真正的态度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说到这里,卢俊义继续抨击假儒道学的害处:“我们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都会在战争期间,先是跟赵宋腐朽朝廷斗,再者就是跟四大蛮族和四小蛮族斗,为了我们的国家民族真正强大起来,不再任人欺辱,我们就必须好战起来。而在战争中,最没用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战争就是战争,这里其实根本上就没有什么礼仪仁慈,儒家思想只能作用于同胞,对外事实上不但不起任何用处,还会被别人视为愚蠢之举。国与国之间儒家思想不适用,因为国与国之间往往只有利害与利益,也常常不存在什么礼仪仁慈。五胡乱华时期的胡人可以说都是一群不知礼义为何物的文盲,但他们照样能灭亡推崇儒家的西晋。真宗时期,本来在军事上已经取得对辽国的巨大胜利,但后来与辽国所签的协议中,讲孔孟的礼仪仁义,不但不乘机取回燕云十六州,还向辽国纳贡称臣,燕云十六州的放弃,直接导致黄河以北无险可守,称臣纳贡的后果,削弱了国家的财力,如果来一个比契丹人更凶猛更狼子野心的蛮族,如女真人,国之将亡不晚。”

公孙胜已经知道卢俊义对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很有意见,便顺水推舟问道:“既然主公不用儒家思想,那佛家、道家如何?”道嗔虽然是一个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假和尚,但也有些关心出身之处,也支起耳朵,想听听卢俊义怎么评判佛家思想。卢俊义哈哈笑道:“一清道长,你自己觉得道家的思想做了我们这个军队的思想,道教做了我们的信仰,我们军队的战斗力会如何?同样,道嗔和尚,你觉得你们佛教做了我们的信仰,我们军队会变成什么样子?当今皇上宠信道家,为什么一清道长你不去投奔?南北朝时的梁朝宠信佛家,唐朝中晚期宠信佛家,结果呢?清静无为和慈悲为怀,焉能拯救世界普度众生,焉能使得我们复兴。”

公孙胜和道嗔无可奈何地点头称是,道教和佛教都非救国良教。

卢俊义继续说道:“既然儒教、道教、佛教都不可用,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在我惆怅满腹之际,九天玄女娘娘托梦给我,我便领了九天玄女娘娘谕旨,委托伏羲大帝座下弘法真人转世的一清道人公孙道长辅助我玉麒麟卢俊义创玄教,秉承天意,意惠民生。信玄教至诚者且行善足够者,九天玄女许下谕旨,那人可得道成仙。目前玄教正顺天意顺民意,蓬勃发展中。诸位可愿加入玄教,愿者可在会后找公孙道长办理入教事宜即可。玄教是有关我们的心灵,我们灵魂的正教,我们信奉玄教可获得今生和来生的平安和幸福,但光信奉玄教是不够的,九天玄女娘娘又给我一个启发,让我创办一个党派,让我们统一政治主张,让我们用统一的政治思想领导军队,领导民众。在此,我拜谢九天玄女娘娘多番厚爱。”说着,卢俊义冲着天看了一下,然后跪下来冲着陕西方向磕了三个响头,算是给人类始祖女娲娘娘磕头谢恩,其他人见卢俊义如此虔诚,都信以为真,也纷纷向着西方磕头。

随后大家再次落座,卢俊义继续讲起创办新党派的事宜:“再讲党派之前,我要讲一个叫做“民族”的概念。”“民族”这个概念直到清末时期才有,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最清晰。